从一个送货员之死看医疗救援体制的弊漏

标签:
医疗救护体制生命教训道德谴责杂谈 |
分类: 观察 |
8月6日下午一点多钟的时候,东阳市建材城江西籍送货员黄秋根在送货途中车辆失控撞上路边行道树,货物遮盖住了受伤的黄秋根。出事之后的黄秋根用自己的手机向120急救中心两次拨打电话,但是,因为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听不清楚黄秋根说话的内容,都未能及时出车救援。一直到40多分钟后一个在附近玩耍的孩子发现奄奄一息的黄秋根并由孩子的父亲向交警报案,10几分钟后120救护车抵达现场,但是此时的黄秋根因为失血过多终告不治身亡。前天,省内的都市快报率先刊发新闻,直指在黄秋根事发到救援人员抵达现场的50分钟内,在2000多辆各种车辆途径该路段,还有不少人行人也路过这里,但是,没有一个人,一辆车停下来关心救援黄秋根,新闻虽然没有直接说这些车辆和路人冷血,但是,新闻的谴责指向非常明显。
此事发生后,到了前天和昨天,因为媒体的各方关注,很多细节被曝光,引起了各界人士和网友们议论纷纷。认为黄秋根的不幸过世与没有能够得到及时救援有极大关系,而2000多辆车和川流不息的路人未能发现,未能伸出援手,这是个不幸的事件。对此,有人同意都市看报的观点,因为先后路过的司机和路人未能及时救援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当然,也有些人包括一些媒体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经过调查,发现黄秋根出事所在的位置在路边的大树旁边,而且身上遮盖着很多建材,一般开车经过这个路段,如果不是下车查看,恐怕很难发现这个现场,说2000多辆车的驾驶员都很冷漠,不肯施以援手,这样的谴责有失公允,过于主观。当然不能排除有人经过此地已经发现状况但是不肯出手相救,但在此事未能着实,没有确切的证据的情况下,笼统地进行道德评论,至少是不严谨的。之所以都市快报的新闻会从这样的角度做,可能是为了增加吸引力,当年广东发生的小悦悦事件震惊全国,媒体也因此大大红火了一把。都市快报的记者可能也想借着这样的事件炒作一下。或许记者自己的确是抱着对死者极大的同情心,抱着对救死扶伤公民道德欠缺的痛心疾首,即便是想出名让自己的新闻更加具有可看性,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要说,黄秋根的不幸与小悦悦事件有着本质的区别,记者希望读者把两者联系起来的想法有着过很大主观臆断的色彩,在新闻采访中,也犯了主题先行,先入为主的毛病。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不过,此事的确很有警醒作用,我的观察点放在相关救援机构的作为上。报道说,弥留之际的黄秋根两次用自己的手机向120急救中心求救,说自己不行了。但是急救中心并没有及时派车救援,对此,急救中心工作人员以听不清楚黄秋根说话的内容作为理由。对此,我有话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直接听到急救中心与黄秋根通话的录音,据已经听过录音的采访记者说,在她听来,这通电话的确不清楚,不知道录音中的人说了些什么,急救中心没有及时出车救援的理由是成立的,至少到目前为止是这样。也就是说,在目前的救援规范或者是救援人员的能力上来说,他们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并没有主观的过错。
但是,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如果现行的医疗救治体系,运行机制,运行规范的确是这样的话,如果救援人员的素质仅限于此的话,那么,这些体系机制和人员素养行为能力就是存在漏洞和隐患的。要知道,急救中心是非常专业的救援机构,他们应该承担起一切的救援责任,他们应该能够完成大部分的救援任务。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把这么重要的担子交付给他们,黄秋根也把自己生命的最后一点希望托付给他们。面对人们的重托,急救中心作了什么呢?在救援过程中他们有没有尽心尽责呢?如果从这个角度说,显然,东阳市急救中心是没有做到的。首先,它接到求救电话后,在听不清楚对方的实际情况的时候,它并没有想尽办法找到求援对象。工作人员应该清楚的一点是,正因为受伤者说不清楚,说明对方处在极度危机中,亟需救助,对一个亟需救助的生命而言,一分一秒都是极其宝贵的。从现有曝光的资讯来看,急救中心能够分辨出黄秋根说的在什么地方,在汽车站附近,有了这个宝贵的线索,如果工作人员认真负责,那么,他们应该立即出动救援车寻找。即便是这个线索无法找,那么,完全可以通过黄秋根的手机信号,进行反向的定位,用不了几分钟,就能够找到伤者。可惜,这些可行的方案都未能实施。要知道,这些措施是我们作为救援外行提出来的,作为,业内专业人士,他们理应提出更多的,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切实保证救援及时有效。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责任心和使命感,如果没有这些要求,那么按照现行体制,随便可以找个理由搪塞过去,为自己开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