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伴随式传播的特点以及广播伴随式节目制作若干问题(三)

(2013-07-09 08:41:09)
标签:

伴随式传播

广播

媒体环境

文化

分类: 文化

三、为什么在全媒体时代,伴随式传播备受关注?广播在伴随式传播中具备哪些先天优势?如何理解伴随式传播对广播发展带来的影响?理解探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就能准确及时地因应全媒体时代对广播传播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发挥广播优势,做好伴随式节目,提高广播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伴随式传播的特点以及广播伴随式节目制作若干问题(三)

 

1、在全媒体时代,伴随式传播备受关注的原因分析

 

伴随式传播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传播模式,我们几乎可以认为,自从人们相互之间开始传播信息,这种伴随式传播模式就已经存在了。在古老的中国,茶馆同样有着古老的历史。研究传媒的人都喜欢把曾经遍布中国城乡,成为百姓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茶馆作为考查对象,茶馆除了它本身具有的饮茶娱乐交际之外,信息的传播是其重要的功能。而在茶馆中,除了极个别的人有着明确地想得到某种信息的目的之外,大部分人还是为了喝茶消遣娱乐而来的,他们听着评书相声,下棋打牌,甚至和老板娘打情骂俏,与此同时,他们也顺便地得到了很多新鲜事儿,这些信息的传播,在茶馆这个环境中,完全是伴随式的。没有人非得要茶客接受,茶客也不用为此付出金钱或者其他物质的代价—此前他付的钱不是信息费,而是茶钱或者点心,或者听评书相声的钱。伴随式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今天,在全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伴随式传播模式引起了人们更加广泛的兴趣和重视,这其中的原因颇耐玩味。

 

首先,伴随式传播具有的兼容性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更加能够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对受众来说,伴随式传播没有排他性成为最大的优点。现代人生活的多元化、快节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出的更广泛的要求,比如他们不满足单一的生活模式,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格局。而且,现实生活也使得他们必须同时兼顾各种需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他们喜欢同时完成多项任务,相互兼容,各得其所。当然,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这样的生活模式提供了可能,或者说,优越的技术条件允许他们更加从容地同时完成多项任务。这种现状为伴随式传播提供了大环境。

 

其次,伴随式传播解决了信息传播的短平快问题。前文已述,伴随式传播很重要的一个状态是信息的碎片化,而媒体传播的碎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信息发布的短平快问题。在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谁的信息发布更快捷更重要更准确更入耳就意味着它的媒体具有了更强的权威性、影响力、公信力。在更没有更多重大新闻发布,在没有独家新闻的时候,新闻信息发布短平快成为关键。只有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才能快捷便于传播。比如一个饭店,生意是否红火能不能留住客人一是看价格是否实惠,二看上菜是不是快捷。这就有点像我们做新闻。想要做成满汉全席,要做成法式大餐,当然需要,也好吃,但是太费时间,一般人吃不起,也等不得。

 

第三,伴随式传播的低姿态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平等理念,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建立的和谐的平等关系,语态的自然流畅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现代生活中,谁也不愿意一打开广播电视就来一通劈头盖脸的教训,他们更加渴望与人平等地交换信息,平等地讨论观点。作为伴随式节目,就像一个朋友,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在我身边。这个朋友就是忠实可靠的,贴心可人的。

 

2、广播在伴随式传播中有优势。

 

有研究表明,人们在看电视时,70%的时候并不是真正在看,或者说专注地看,这个时候可能在走动,在低头做事,上厕所,嗑瓜子,这个时候,耳朵却依然还是在听,电视里传递的一些信息是通过声音元素来获取的。强调声音的刺激。对大多数人来说,一心不能二用,唯一能够不经过训练同时完成两项以上工作的,大约就是听着广播做事情,或者说,听着广播,对做其他事情影响更小些。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听着广播,主妇们可以做饭烧菜,老人们可以出门早锻炼,还可以边开车便收听广播等等。广播节目收听必备的条件相对要少得多,简便易行,伴随式传播将这些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广播曾经有过的优势节目,比如:电影录音剪辑、评书、广播剧等等,都是伴随式传播的典范,如今,这些节目仍然令人怀念。

 

中央电视台春晚的导演哈文认为,多年来春晚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春晚的主要任务是伴随大家过年,家里打着麻将也好、吃着年夜饭也好、聊着天儿也好,电视开着,春晚就在那儿,喜欢的节目就看两眼,不喜欢的就跳过去,这个我们不能强求”。央视春晚从约定式传播模式发展到今天的伴随式传播模式,我们很难用春晚这类节目已经衰微,或者说约定式传播越来越受到限制这样的简单的概念去总结,春晚的尴尬其背后反映了丰富的文化的、民俗的、社会的内涵。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对伴随式传播而言,广播节目无疑有着天然的优势,现在的媒体大环境,对广播媒体来说,是一个发展契机。

 

3、如何理解伴随式传播对广播发展带来的影响?

 

伴随式传播对广播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其中有积极的正面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因素,面对当下的传播形势,广播的发展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有着巨大的机遇。我们要认清当下的复杂情势,把不利的影响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积极寻找发展的良好机遇,乘势而上。

 

前面我们提到了,伴随式节目就像是无处不在的空气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现在的问题时,要卖空气了,因为干净的空气没有了,稀缺了。回头看看我们的伴随式节目呢?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那样的病灶呢?是不是没有达到我们原先预期的目的呢?是不是有些做法我们走偏了呢?

 

关于伴随式传播和节目的制作,我们可能会联想到背景音乐。酒吧的背景音乐大家都很熟悉,这是一种营造气氛的工具,幽暗朦胧的灯光中,加上点暧昧的音乐,整个气氛就出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背景音乐这种衬托主体气氛的手段与伴随式节目的确有些类似,但是,从本质上讲,又有很大区别。背景音乐从来不是独立的传播内容,它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而作为伴随式传播,虽然它与受众虽然没有直接的约定,但是,它仍然有着明确的,独立的传播企图和传播内容,它不是依附别的内容,不会作为另外一些内容的辅助手段出现。

 

3、如何提高伴随式传播的效率,进一步扩大广播的影响力呢?

 

伴随式传播要解决的问题是传播内容的目的性与接受传播随意性之间的矛盾。所谓落红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传播的有效性是伴随式传播首先必须考虑的。能不能忠实地,无缝地伴随受众?

 

①蜂巢式的节目架构。一个大板块的节目是由无数的小板块组成的,这些小板块就是无数个小蜂巢,而不是一盘散沙,不是一地鸡毛。它们都是相对完整的信息单元。

 

②贴近式的姿态。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用在伴随式节目的制作理念上,也非常重要,非常实用。因为以往我们的经验是居高临下的,教训式的,总是觉得我是传播者,你是接收者,我是信息的占有者,你是需要得到信息的,我掌握着主动权,你是被动的,你跟着我的屁股后面转,我多少有些教师爷的姿态,甚至有些施舍者的感觉。在全媒体的时代,这种情况已经根本改变了。于是,我们的姿态也必须跟着改变,起码我们的态度要好一点,要诚恳一点,要贴心一点。不要再摆架子,使性子,撂挑子。不是迎合,不是讨好,端正态度,摆正关系,放下身段,这本来就是我们媒体应该做的,也是所谓的三贴近的本意。

 

③简洁明快的语态。态度很重要,作为体现态度的主要手段之一,媒体的语态也很重要。简单地说,新闻的语态就是新闻语言的状态,包括新闻理念开始,遣词造句的方式,包括语气,说话的口吻,所谓的腔调,还有断句方式等等。文艺范儿,文学青年的文笔口气,港台腔儿,琼瑶味儿,甄嬛体等等,都是一种语态。在新闻中,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联播体,新华体等等。我们需要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因为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也不能只采用一种方式予以表现。但是,就整体语言风格而言,最适合作为伴随式节目的语态,无疑必须做到简洁明快。那种堆砌辞藻,那种故弄玄虚,那种晦涩难懂,那种过于轻佻,都必须摒弃。

 

④多设置新闻兴奋点。要不断地刺激听众,就像相声的抖包袱一样。要是半天听下来,不知所云,不为所动,那么节目再好也没有人听,也就没有传播效果。

 

⑤多样化的信息串联方式。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信息由各种各样的载体,有各种各样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在我们的节目,我们的信息来源很多,比如微信,微博,比如电话连线,比如传统报刊等等。我们要很好地运用这些形式。可以想见,在当今的媒体传播中,如果没有这些新媒体的形式,我们的节目的光芒就会暗淡很多,关键现在的很多信息,最早都是出现在新媒体上的,我们如果拒绝或者不善于利用它们,等于我们自己把自己的手脚给束缚起来了。说我们主动接受新技术的挑战,与时俱进也好,说我们无可奈何承认我们传统媒体的不足被动接受也好,这是现实的考虑。同时,这些以不同形式出现的信息元素通过我们的节目进行传播,必须要赋予我们的媒体特征,具有我们节目的特色。以前有句话,

 

⑥标题式的过渡提示。看报看题,看书看皮。实际上这是一个传播学上重点提示的原则。在当今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作为受众他们既有选择众多的优势,同时又有着无所适从的苦恼,如何在沧海中取这一瓢,既有受众自己选择的问题,更是传播者如何引导如何推广的问题。在伴随式传播中,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因为受众与所传播内容的关系就处在一个可有可无,若即若离的状态,这个时候,受众对信息的着重点,专注点处在一个隐性的,或者是比较模糊的状态,很可能他们自己并不清楚要知道什么样的信息,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改变受众心中无数的,甚至是盲目的接受状态,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做好节目的自我营销,要突出重点,强力推荐。由于伴随式传播节目本身划小单元的特征,我们的提示宣传自然也就只能采用更加简短醒目的方式,一句话,一个标题,有时候甚至可以采用主题词的方式。

 

⑦尽可能多地提供互动方式,方便受众参与。如前所述,在伴随式传播中,受众参与的程度一般是比较低的,做菜时她们不可能停下来,给节目组打个电话,开车时虽然可以打电话,但如果你的热线电话号码不好记,那么他即便想打电话参与,可能也会因此受到限制。微博微信也是这样,条件所限,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客观现实。但是,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做一些努力,做点改变。比如我们的热线号码是不是可以设置得更加好记点,或者多说几遍。

 

3、对一些不具备伴随式传播优势的节目如何提升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比如一些知识类讲座,比如情感类谈话节目,比如一些深度的新闻评论类节目,这些节目怎么办?

 

首先、广播节目的听众还是由不同人群组成,他们还是有不同的需要的,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即便是同样都是在汽车上收听的人群,他们的个性爱好不同,对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也会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把所有节目做成一个模式,无异于一个餐厅只能烧一盘菜,这是不现实的,也不是最佳的选择。

 

其次、虽然不能全部比照着伴随式节目的要求去做成蜂巢式的节目,但是,关于伴随式传播的一些理念,还是值得参考的。

 

第三、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抱残守缺,不能在观念上排斥伴随式传播。以为这是快餐式的节目,是易碎品,是没有思想深度的一个应景节目,是迎合甚至讨好受众口味的下三烂。

 

第四、通过在频率层面的顶层设计,合理地设计节目框架,合理地编排组合节目,让各类各色节目通过组合来产生1+1大于2的效应,来满足各个层次,各类受众的收听需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