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眺望伦敦]比较伦敦和北京

(2012-07-28 17:08:46)
标签:

伦敦

奥运

开幕式

体育

分类: 运动

把闹铃设定在凌晨3点55分,虽然这个时候距离躺下休息不过三个小时,但是,听见闹铃的声响,还是很机灵地滚下床来,打开电视机,伦敦就在眼前。

 

[眺望伦敦]比较伦敦和北京

 

我说了,其实伦敦奥运的比赛已经没有什么好记挂的了,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但是,开幕式还是不能不看的,英伦风情,田园牧歌,这种文化的感悟远远超出了体育本身。就像新华社的评论,现在的奥运会,越来越不“体育”了。在我看来,不是人家越来越不体育,事实上本来人家就在倡导一种文化,倒是我们能够领悟到这样的精神,感受到这样的氛围,从中得到很多启迪,这是最可喜的。

 

事先很多人很多媒体都在宣扬一种观念,那就是北京的奥运和伦敦的奥运没有多少可比性,中国人尤其是对张艺谋版的奥运开幕式情有独钟的人,害怕自己被超越,风头盖过自己,自己就失了面子了,而英国人,我们以小人之心度之,大抵也会有类似的想法,虽然自己是老牌的帝国,虽然自己已经是三度举办奥运,但是,相对倾注百年心血,居全国之力,不惜血本来办奥运的中国人来说,如果说这是一场PK的话,应该说在气势上,英国人是略逊一筹的,三度擎起奥运大旗的大英帝国成为一个包袱,办好了理所应当,办不好丢不起那个人。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比较回避PK的话题是一个聪明的选择,这样大家都是赢家,都不丢面子。可是,又怎么能够不比较呢?撇开那种意气用事,狭隘的观念,考虑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大框架下,我们心平气和地数说两个开幕式的异同,或许也是件惬意的事情,至少不会那么闷。


[眺望伦敦]比较伦敦和北京

 

    在我看来,伦敦和北京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故事,另一个则是一种理念,一个线性的串联点,另一个则是非线性的板块。

 

    这两个说法是我故弄玄虚给安上的。不过我想大抵应该是贴切的。伦敦奥运开幕式的文艺表演其实是用一个个充满传奇,充满惊险刺激,甚至充满着血腥味儿的故事串联起来的。从工业革命的前的跑马圈地运动开始,到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到不断堆砌不断长高的烟囱,到詹姆斯邦德护送英国女王空降到伦敦碗,到憨豆先生的那个响亮的屁,最后到甲壳虫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演唱《hey jude》达到了高潮,整个流程虽然不是刻板的流水帐,但是我们的确可以发现英国发展的脉络,关键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点,这些点本已家喻户晓,经此放大演绎,更是令人神往,令人难忘。

 

    回到4年之前的鸟巢,我们相信,张艺谋版的奥运开幕式在场面气势恢宏绝对上压倒了伦敦,2000人击缶而歌,跳动的活体字模,流动的国画卷轴,还有在地球上跳舞等等,我们不能不说那场面之大,无以伦比。我们不得不说,张艺谋是取势的顶级人物,不愧国际名导。但是,大是大了,气势有了,可是我们又觉得缺了点什么,当时我们说不出什么来,直到今天凌晨,我们突然觉得,当年的北京,缺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的,看得见肌肉纹理,看得见一颦一笑的人物。虽然镜头中总是出现一个个特写,包括千百张来自全世界的笑脸展示,但是我们仍然记不住,因为那一个个特写虽然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个体,但是这些个体都是一个被抽象的符号,相当于团体操背景中的一块块不同颜色的板,它们起到的作用只是组合在一切成为另一个更大的符号。整个大符号是活的,气势磅礴,但是个体却是死的,它们不能独立存在。

 

    这或许是在阐释一种东方理念,个性化的发展必须纳入集体的整体的发展框架中,这是东方取势哲学理念的象征,它有和谐之美,有组合优势,但是它抹煞个性,牺牲个体。

 

    这是个人的观点。从审美的角度说,有喜欢大场面的,那就会青睐北京奥运的大气象,如果喜欢个性张扬,不喜欢重复和规整的,那可能会对伦敦奥运开幕式更有好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