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唐棣
唐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633
  • 关注人气:23,6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生活”基层人物形象片研讨会上的发言

(2012-04-21 23:41:29)
标签:

叶美蕊

片子

纪录片

慢生活

文学青年

文化

分类: 电视

我觉得“爱生活”这些人物形象展示片,这个创意和活动本身都是非常好的,看了之后有点小激动。因为它填补了我们金华电视台节目拍摄的一个空白,以前这样的节目,成系列的节目,好像还没有过。我们用这样的方式,用这样的感觉去拍,没有过。我联想到,实际上这个东西是有传承的。1993年央视开播了《东方时空》的时候,它里面有一个“生活空间”,王刚配音的那句话“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那种感觉。实际上那些片子,和我们今天看到的片子,有某些雷同之处。“生活空间”的那些片子长,但都是关注普通老百姓。我们这个片子短。还有就是现在央视的新闻频道也在播非常类似的节目,拍摄制作得比我们早,那个节目也做得非常好,非常真实非常感人。所以这个节目既是我们首创的也是传承的。这些节目的创作,给我们这样一个感觉,那就是我们是在做一件符合我们电视自身规律的一个事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有一个新的消息出来,中央一套的十点三十分以后的节目从电视剧改为播纪录片。这是一个信号。同时,前几年央视还专门开播了纪录片频道。刚才有嘉宾提议不要把这样的短片做成纪录片,我理解那个不要做成纪录片,实际上是指不要把纪录片做成流水账。这跟我们说的纪录片不是一回事情。

 

我们现在不是都在说要做顶层设计嘛,金华电视台的节目如果要做一个顶层设计的话,我们缺的这一块,我们缺了纪录片这一块,缺了人文纪录片这一块。我们应该把这一块补上,我很高兴经济生活频道在做这个事情,我觉得非常好,这是我的感觉。

 

第二个感觉就是,刚才有人也已经说到了,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我不否认我们现在社会发展非常快,但确确实实我们的心态非常浮躁。而我们做这样的纪录片,需要我们把心沉下来把心静下来,把自己的心安放好然后再去做片子。说辛苦也好,说我们的记者编导能够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做也好,这样的实践其实是对我们现在浮躁社会的一种反动,一种改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也非常欣赏我们经济生活频道的这个团队,他们真正有心、用心在做这个事情,非常好。

 

说到我们这些片子成功或得到认可,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我们的片子当中同样适用,我回想一下,我觉得有很多细节是印象深刻的。我记得那个交警,她收到一张卡片,后面写的我爱你,这就是一个细节。第二个,之所以我们的片子感动人,会好看,因为有真情在,细微处见精神,真情感天动地。这就是我们的片子之所以能够立的起来,或者说你不成功也就失败在这两个地方。如果举出一个例子,20年绿化植树叶美蕊的片子拍得非常精美,遗憾的是叶美蕊这个节目这里没有拿出来播。这个节目有两个优点,第一个就是真情感动人,流泪的镜头,我们看到之后也会流泪。第二个它的画面拍得非常好,有种雕塑感,特别是第一个镜头,真的有雕塑感。

 

我们的片子其实是有历史感的,等你过了5年10年再来看这些片子,那个时候再想了解我们金华人的生存状态是这个样子的,它的意义会更大。到了50年100年以后,会成为我们非常珍贵的历史。

 

我觉得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文稿写作,我觉得麦芽糖的大嫂的文稿中有一种文学青年的口吻,我总觉得是我们的编导借我们的大嫂的口来说出他们自己的话,可能故事是片中主人翁的故事,但是但是这个人说话的口吻有点文学青年的味道,这个一定要改变。哪怕用他自己说的不那么流畅,不那么条理的话说,也不要代替他说。有时候不要写成稿子,就让当事人一句句说,后期在剪辑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按照逻辑串联起来就会完整了。为什么叶美蕊的片子好,就应该编导事先肯定没告诉他,要说哪几句话,而是在交谈中记录下来,然后后期把你需要的剪辑出来,通过画面,音乐,字幕过渡连贯起来就可以了。那种听上去更顺畅,文句也很优雅的,效果反倒不那么真实。我希望今后文学青年的口吻更加少一点,书面的少一点,真实自然的原生态的更多一点。你就跟他聊,一天聊不成两天,两天不行三天,你既然沉下心来跟他交谈这个问题,聊这个事情,你总有一天会把他的心里话聊出来。

 

关于音乐,我非常同意博士说的音乐存在的问题,捏面人的音乐我确实不太喜欢。这个人是北方人,就非得用北方的音乐吗?但是因为和金华有关系,是不是需要选用金华地方特色的音乐素材比如婺剧的曲牌呢?我觉得也不一定合适。怎么选择合适的音乐,是要进一步研究的。

 

另外从拍摄的角度来看呢,画面水平不太一致,刚才我说到的叶美蕊这个片子拍的非常好,有几个片子还有待提高,包括女交警,有一些画面偏暗,特别是电脑上特别明显。我是说总体是好的,但还有有待提高的地方。

 

建议方面,我们可以适当利用现存的影像资料。我听到央广广播里面也有类似的节目,用一段简短的原生声音加上主持人解说,做成一个节目。他有的用的是很早的资料,有铁人王进喜的资料,这样给我一个启发,是不是可以利用老照片啊老道具啊,老的影像资料,这方面也可以做一点探索。

 

第二点建议,我觉得应该抓细节抓真情动真情,刚才余博士说到这样的片子做到50个100个以后是不是感觉到都雷同,我觉得只要抓住了细节,这个问题就可以适当避免。因为每个人的细节都是不同的,如果没有细节,都那几句话,我估计到50个就觉得模糊了,弄不清谁跟谁,所以细节一定要注意。

 

第三点建议是关于摆拍的。像这样的片子不可能不摆拍,不可能不导演,我们“二十分可乐”的导演水平很专业了,所以拍这种片子肯定会导,这个没有问题。关键是,在导的过程中怎么还原他的真实。在导的时候不要露出痕迹,你的手不要伸进去,话不要说出来,还是让真实的一面流露出来,这个需要时间,需要你跟他培养感情,一天不行两天,两天不行三天,继续做下去。

 

第四个是风格的问题,我们的片子应该是风格多样化的,这个实际上我们我们现在已经做到了。就是每个片子的个性,把人物的个性突出出来,把自己的拍摄手法个性化,把编导的思路个性化,就会好点。

 

另外,点题的这句话我觉得还可以再精炼一点,有的很不错,画龙点睛的,人生感悟,但是也有一些比较平,我们广电自己人,北山值机傅加华的片子确实拍的一般,包括画面,包括他最后说的“爱生活爱广电”这句话,都很平淡,没有很个性化的东西。短片中的最后的这句话应该是点睛之笔,应该好好琢磨。这句话如果不成功的话,这个片子我觉得可能会不成功。

 

最后我再谈一点感受。爱生活基层人物形象片这样的片子实际上是在倡导一种慢生活,一种拒绝浮躁的慢生活,但是我们在拍摄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的拍摄对象可能他们的生活节奏是非常快的,包括刚说到的王君,那个人的片子的节奏是非常快的,也包括我们的年轻女交警,她的生活节奏也是非常快的,所以必须得处理好慢生活的感觉与拍摄手法上快节奏的关系,慢生活与现代的时尚的风格怎么在片子中有机融合起来?这是我们今后编导需要考虑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