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站在古村村口(下)

(2012-04-08 12:16:36)
标签:

刘伯wen

清水湾

俞源

俞氏宗祠

古树

旅游

分类: 旅游

去武义的俞源吧,那里一定安静。

 

其实,我也不知道那里是不是清静,会不会人满为患,只是本能地觉得那里不会太喧嚣,因为那里刚刚开发时推广力度很大,名气不小,后来慢慢地就有些疲沓了,名气也就渐渐地不如郭洞,牛头山,清水湾等地了。但是我想,它有几百年的积淀在,有古旧的建筑村落布局在,总还有些看头。

 

站在古村村口(下)
站在古村村口(下)
站在古村村口(下)
站在古村村口(下)

 

站在古村村口(下)
站在古村村口(下)
站在古村村口(下)
站在古村村口(下)
站在古村村口(下)
站在古村村口(下)
站在古村村口(下)
站在古村村口(下)
站在古村村口(下)
站在古村村口(下)
站在古村村口(下)
站在古村村口(下)
站在古村村口(下)
站在古村村口(下)
站在古村村口(下)

 

还真的被我赌对了。

 

一来到俞源古村,村口的一片古树群顿时给了我们好感。古树树干粗大苍遒,树冠很大,枝繁叶茂,虽然经过一冬的严寒侵蚀很多树木的叶子还没有完全转绿,地上铺满了换落的败叶残枝,但是,苦槠,枫香,白栎等树依旧长得很精神,一些主干已经开裂的古树虽然歪斜着,却仍然顽强地生长地新枝新叶。俞源村口的这一片古树名木就仿佛一群忠贞的卫士,拱卫着老村,在数百年之后的今天,他们还展开臂膀,送往迎来。

 

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这一片古树群看似随意生长,其实很有讲究。据《俞氏宗祠》记载,明初国师刘基与俞源文人俞涞为同窗好友,俞源的村落布局,是刘基设计规划的。刘基精通堪舆学,是个风水大师。他是按照太极星象的原理来布局村落建筑的。他设计将村口直溪改为曲溪,以溪流为阴阳鱼界线设立太极图。溪北“阳鱼”稻谷金黄,鱼眼处种着旱地作物。溪南的“阴鱼”就是这片古树群。可以说,这一片古树群见证了刘基的奇思妙想,象征了“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也为后人留下了难得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当然,俞源不光有古树群,其它名胜古迹也很多,最拿得出手的还得数宋元明清的古建筑,俞源的古建筑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可分成上宅、下宅(六峰堂)、前宅三大群,合计有41座1072间,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

 

沿着俞源村中的溪流,慢慢地走着。裕后堂、精深楼、声远堂、青峰楼、俞氏宗祠一座座精雕细刻,形制恢宏的建筑。一路看来,不由得感叹连连,难得不大的村落有那么多精致的深宅大院,更难得的是经历几百年留存了下来。这既是开村者匠心独运,精心谋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因着后世苦心经营,妥善打理。几百年的风雨飘摇,盛衰荣辱,着实不易。

 

只是到了今天,看着逐渐老去的古树,看着有些残破不及修缮的旧屋,刘基当年设计时太极星象理念恐已有了弩末之忧。

 

在村口的古树旁,盖起了一座颇具气势的“伯wen草堂”。看门的老头很是热情,招呼我们进去。抬头看,正厅高悬的匾额是“伯wen草堂”四个行书大字。字虽是认真写来,但是显然不够功力,笔画间颇多浮滑,火气尚存。我正纳闷,为何在此间悬上这么一个不够格的匾额。仔细上眼看去,书者原来有些来历,算是当地官员的手笔。当然,为官一任,留些墨宝,既属风雅,也体现重视、关心文保,端得好事。只是另外一块旧匾则被放置在案下,让人有些不解,我们甚至揣测,是不是有朝一日须得换上这块旧匾?

 

此一节自然只是我们动动心思而已,并未真的说出来。看我们看得认真,看门的老头凑上前来搭讪。我们便问了问这房子的年代。大概是难得进来几个游客,老头兴致满高的,说话就有些密了,我们问这房子大概多少年了,老头说这是我前世修的。

 

老头的话有些口音,而且他大概是想说得有点幽默感,我们一下子没有领会他说话的意思,有些茫然,在他重复了一遍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他是想说这个房子是旧的,老物件,不过是异地重建的,跟刘基也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当我们明白老头子话里有话之后,我们兴味也就寡淡了许多--原本我们以为这个草堂真的与刘基有些瓜葛,却原来只是个新修的东西,最多算是翻修而已。想想眼下的很多古迹挂着羊头卖着狗肉,做旧翻新,要是不知道,不深究也就罢了,要是突然明白了,就很有种被骗上当的沮丧。我们无意借此指责什么人,我们只是遗憾这里也未能免俗。

 

继续在村子里走着,村子很祥和,很静谧。其中一个原因,大概和全国各地的农村相像,那就是村子里的青壮年已然不多,妇孺老弱居多。随便走进一家,看着安详的他们,我们就说你们住在这里,真好福气。一位正在忙着手中活计的老奶奶说,孩子们都出外打工了。

 

是啊,能够出去的都出去了,俞源再好,终归是乡村,终归不如城里摩登,这里有好山好水,可是没有舞厅大超市。他们在为城里人盖房子,顾不上修缮翻新自己家里的老宅,他们宁可呼吸着城里的PM2.5,也不愿意回村生活在天然的氧吧中。在某些已经落脚在城里的年轻人想来,祖宗只是一个模糊的象征性的概念,那东西太遥远,太虚幻了。老的代表落后,老的东西多了,没有面子。老的东西值不得留恋,家里一把明清的老椅子要是能够换来一个iphone4s,他们自然会毫不犹豫换了。

 

他们距离老村越来越远了,等到他们的那些坚守乡村,有着保护祖上老东西不能丢,不能毁得信念的上上一辈,上一辈都故去之后,他们也就彻底地断了与乡村的联系,等到他们再回来,一切都零落成泥,重归大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