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眼神

标签:
青海塔尔寺眼神目光藏北草原珍贵照片旅游 |
分类: 旅游 |
眼下暑期去新疆旅游或者借着考察交流名目去新疆的很多,各地各单位都有。不久之前,我的一位朋友刚刚在新疆转了一圈,回来之后感触良多。他是一位大学教师,平时喜欢开着车到处转悠,饱览祖国大好河山。西藏、云南、四川、新疆、内蒙等地,都去了,平日里见了面也总是听他讲那些路上的故事。说起来总是眉飞色舞,依然亢奋的很。不过,这次说起新疆之旅,他很有压抑,情绪有些低落。我问他为何,他说没什么,就是有些堵。
他说了很多事情,包括路上的惊险,包括景致的壮美,包括人文的蕴含等等,但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新疆遇见的人和这些人眼睛里放射出的光芒。他说,那些眼神有些可怕,在巴扎,在饭店,在街头,我们几乎很少和当地人直接照面,尤其绝少眼神的交流,一旦目光对接了,他们眼神中透出的东西,会很强烈地刺激我们,令人难以忘记。他描述了那种眼神,但是很显然,这些眼神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他解释不清,也形容不完整,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不是简单的什么冷漠蔑视,不是什么排斥抗拒,不是什么幽恨怨怼,他可能不是怒目圆瞪,不是咬牙切齿,但是,只要被这样的眼光盯上,无疑你会觉得寒冷,觉得背后抽凉风,觉得心里发虚脚底发软。他甚至说不清楚这样的感觉从哪一个人那里得到,也说不出来从什么地方开始。
这位朋友是生性爽朗的人,一般喜欢自驾游的人都很豁达的,不过这次好像真的被惊着了,我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样。我在想是不是他太夸张了,是不是去到那里时间太短浅表的印象太多,是不是去之前听到的东西太负面太消极以致先入为主,是不是恰好遇上了不该遇上的人和事?
过后我静下心来想想,也是,这些因素都有,出门在外偶然的几率还是很大的,新疆诺大的地方,也不可能都是这样的情况,毕竟咱们在那里经营了那么长的时间,有矛盾和冲突也不是一时半会,我们的政策和措施应该也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会收到极大地成效的。我们应该对解决这样的问题抱有充分的信心的。
作为旅游者,更多地关心各地的人文风情,关注各地各民族的精神生活,注重感受心与心的交流,所谓把自己的旅行变成一趟心灵之旅,这是对的,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一种大收获。就这个意义说,来到了一个地方,不能深入和窥测了解当地的人文,不能与当地人沟通,这是很郁闷的事情,也是很可怕的。2007年我们去西藏时,说实话也有这样的感受。在青海的塔尔寺,在藏北草原,在与红衣喇嘛的交往中,在与纯朴藏民的交流中,我们也遇上过那样异样的眼神,至今难以忘怀。
在青海的塔尔寺,我们没有进到各种佛堂里面参观,因为我们的目的地是拉萨,是珠峰大本营,所以这里没有做停留较长时间的打算,基本上属于转悠的状态,看个大概。不过,看到那些身着绛红色袈裟的喇嘛们,我们还是比较兴奋的,既是好奇觉得神秘,也是对高僧大德的景仰敬畏,所以在一个佛堂的门口见到一位高大年轻,正在与人说话的喇嘛时,我有心上前攀谈。但是当我走上前去,刚刚问候了一句“你好”,这位僧人朝我射来的目光却像一股电流,击穿了我。那眼神里透出的东西,就和前面提到那位朋友在新疆的遭遇差不多,很复杂,很犀利,让人不寒而栗。我当时几乎蒙了,一句你好之后,再也说不出别的话,也不再靠前,愣愣了一会儿,只好转身走了。
事后,我在回忆那种极具穿透力的目光。我知道我很突兀,也不太礼貌,或许人家正有什么要紧的事情,我打扰了他,他很不耐烦的,因而向我投来这样的目光。但是,这样的解释显然说服不了我,那目光中的内涵实在太复杂了,多到了我绝对不相信只是因为一个游客搅扰了他他就会那样。
好在过后不久,我们又遇上了另外一位年纪较长的喇嘛,当我们小心翼翼地问询能不能与他合影时,老人家很平和地答应了,既没有笑容可掬的热情,也不是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漠。我们顺利之和他合影,留下了西藏之旅的第一批珍贵照片。老人家动作很纾缓,不紧不慢,花白的头发,略显瘦削的脸庞,镜片后面透出的目光几乎看不出什么表情,只觉得很淡定的样子。我们很恭敬地谢过老人家,他也施以还礼,一切都很自然。
青海塔尔寺之旅过往已经4年,但是两位喇嘛的眼神至今未能淡忘,我想,可能未来的岁月,这样的记忆还将常留着,不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