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酸溜溜

标签:
教育刘毅文香港北大清华港大杂谈 |
分类: 观察 |
面对北京以及全国各地高考状元舍弃北京大学等内地高校,转投香港的大学,媒体关注的眼光很集中,各种说法都有,作为当事人的状元们自己有很多话要说,自然,这是成功者的话语,说什么都是成立的。而作为争抢这些状元的高校们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精神感化的,金钱铺路的,前途诱惑的,不一而足。这里,在抢状元中失利的北京大学一位教授说了这样一句话,大意是考分高低是能力问题,选不选择上北大是素质问题。
说此话的是北大数学学院教授王诗宬,虽然他是在北大2011年本科毕业生典礼上用调侃的口吻说这番话的,虽然他的调侃也引来全场毕业生的笑声,但是,听完王教授的话和毕业生们的笑声,却让人闻察到一些些的醋酸味儿。
无疑,舍弃北大而投靠港大等大学门下,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金钱,这不可否认。据报道,为了吸引更多的内地尖子考生,香港大学发言人表示,每年大学会预备约900万元作为内地尖子奖学金,若内地高考状元申请港大并通过面试,便可获发一年16万港元的全额奖学金,以应付每年11万元的学费。同时,对内地成绩优异的学生,港大亦会提供奖学金,高达11至12万元一年,但必须通过入学和英文面试。来自云南省的文科状元刘毅文将就读港大国际商业及环球管理(IBGM)课程,并获得48万元奖学金。如此丰厚的金钱,实在是很难抵挡的诱惑。相对北大清华等校的盛情邀约,紧密联系,钱是好东西,真金白银一下子就把这些建立在情感的精神层面的东西给打败了。另一位来自广东文科最高分的考生赖琦玫,原本已获清华大学取录,但港大的高额奖学金成功吸引了她改投港大。
状元们都走了,北大招不到尖子生了,失落了,沮丧了,在王教授酸溜溜的话里,在毕业生的集体笑声里,仿佛透出这样的意味,是白花花银子让状元们弃明投暗,这是拜金主义的思想,是见钱眼开的短视行为,这就是考生和家长的素质问题。但是,这种说话是有问题的。
首先,这不完全是金钱问题。的确有为了钱而去读的港大,如果不是为了钱,他们一定会选择北大。但是为了钱就是拜金主义,就是短视,就是素质不高吗?绝对不是。这些钱,只是在各种条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罢了,谁会和钱过不去,谁不喜欢就读大学时能够得到更多钱的支撑呢?高等教育不是基本教育,是精英教育,是成才教育,不是每个人飞得接受不可的义务教育,也就是说,谁有钱,谁出得起钱谁就上,在这样的情况,借助学校的力量,凭着自己的实力争取到更多的金钱保障完成学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和素不素质不挨着,王教授的话说得很没有见地,透出的只是市井的酸腐气。
其次,就读港大除了金钱之外,有更多的东西。前面提到的云南省文科状元刘毅文刚上高一已对经济感兴趣,高二出席了港大的宣传会,已对这科目立下志向,“因为这个专业,我很想去香港大学读书,因为香港是国际经济中心,学经济可以去香港是比较好的”。2006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何旋被香港科技大学录取,她的一席话可能很有代表性:开学第一周时就和一个香港人一个哥伦比亚人合作了一个小Project(项目),三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凑在一起,需要更多的就是对文化的宽容和接纳,才能做出更出彩更多样的东西。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话:和而不同吧,不同才是美。自然,北大清华等校有着很专业的老师和学科,氛围也很好,但是,港大等大学未必就没有长处,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所谓各有所长,凭什么说上北大是正道,体现高素质,否则就是旁门左道素质低下呢?
第三,北大与港大等学校竞争时出现了被抢生源的挖墙脚,北大教授忿忿不平,而北大在国内招生时,不是也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手段来保证自己生源的高端优秀吗?前不久,复旦大学一名参与招生的老师披露北大清华在外省市抢夺生源,并由政府或学校干涉学生填报志愿的事件。种种手段有行政措施,有特殊政策。包括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等等。事实上,这些手段在某种程度上也干扰了考生自己选择心仪的学校和喜欢的专业。北大清华等校在大陆当然是考生首选的,这无可辩驳,但是,也未必所有的专业都是北大清华最强,有些学有专长的考生的某些专业也未必首选北大清华,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这样的考生弃北大清华而选择另外的学校,是不是也要被斥之为素质不高呢?
说到底,王教授们的酸溜溜心态实际上是一种老大心里在作祟,说得难听点,就好像一个大户人家三妻四妾,一天老爷没有去自己屋里,这个老婆就有点泛酸,有点悻悻然,心里老大不痛快。
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