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不至规 方不至矩

标签:
石鼓文艺术成就哲学思想经验之谈笔画杂谈 |
分类: 观察 |
圆不至规,方不至矩,这是古人形容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的陈仓石鼓文的用笔意境的,它的意思是说,笔画圆滑,但又不至于像圆规那么正圆,那么规整。笔画见方但又不至于直尺那样正方或者长方,那么拘泥。话是书法鉴赏家评价石鼓文的艺术成就的,对石鼓文的特征的概括也很准确,但是,以此体现我们中庸的哲学思想,拿来作为为人处世的一些经验之谈,也多少有些切题,有些可以融通之处。
中国人历来讲究和谐,讲究顺其自然,讲究中庸内敛。做事情做人不能太锋芒毕露,不能太方,不能太突兀。遇事得理让三分,见人只说三分话。当然,这样的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更合理地达到目的。说出来的三分话不要紧,最要紧是背后隐含的暂时不说出来的那些话,那是要命的,关键的话。所以,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并不是猥琐,软弱,无所事事,实在是绵里藏针,寓刚于柔,所谓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种刚柔相济,这种方圆规矩的适可而止,不仅是一种虚化的精神,在书法上,在处世上,其实也都是形而下的实招,看得见,摸得着,意在笔先,事在人为的。
你看,我们总是能够从自然界参悟到很多哲理,从艺术的行为中发现很多真理。当然,这样的悟道有时候是双向或者多向的。人可以从纯自然的事物中得到启迪,总结出一些理性的经验来,上升到精神境界的层面。而有时,作为艺术行为,很多时候又都是师法自然,我们又能通过我们的理性的思考,来解释化解自然的难题。总结石鼓文艺术特点的经典评价“圆不至规,方不至矩”,应该也是这方面的典范。
先秦刻石文字石鼓文是我国遗存至今的最早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字,因其刻写在鼓形石头上,故称石鼓文,共十鼓,每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径约三尺余。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故又称“猎碣”。因被弃于陈仓云野,也称“陈仓十碣”。陈仓石鼓文的发现与保存已逾千年,其间经过了风风雨雨,坎坷辗转。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以后被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将其迁到忭京国学,用金符字嵌起来。后因宋金战争,复迁《石鼓》于临安(今杭州),金兵进入汴京后,见到石鼓以为是“奇物”,将其运回燕京(今北京)。此后,石鼓又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抗日战争爆发,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将石鼓迁到江南,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宫展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为更好地保护原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于辟雍(大学)。现仿鼓在北京国子监。其形状与刻字部位和原石鼓有不少差别。
石鼓文因为特殊的书法艺术成就和在书法源流中处在重要的环节上,历代都备受推崇。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美誉。而后人能够中书法的创作研习中发现更多的思想内涵,则是后人领悟揣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