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3日新闻点评

标签:
金华民生新闻新闻联播挂号费百姓零距离文化 |
分类: 电视 |
本周新闻丰富多彩,虽然临近岁末,各项工作较多,包括改版在内,牵绊不少,但是新闻还是做的有条不紊,不少新闻在做好常态新闻的基础上下了些功夫,有些了新的起色,这样的努力值得肯定。在时政新闻方面,省政协领导乔传秀、市委书记徐止平、代市长徐加爱的调研以及市政府常务会议等的报道,也都及时准确。在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方面,一些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话题和一些比较好看的新闻也都做得不错,其中包括菜篮子问题、地沟油问题,交通安全问题,火灾事故以及天气情况等的报道等。另外本周的一些经济新闻和专栏新闻也很有看头,像影像金华等。不过相对来说,本周新闻联播中这方面的报道要略微减少了些。这方面,有一些关乎百姓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民生新闻在新闻节节棒中较为常见,而且成了这个栏目的一个特色,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一、几个优点
1、12月9日的金华新闻联播《影像金华:二十分钟“就医圈” 农村看病也方便》做得很好,很细腻,很认真,角度选得很好,从照片切入,然后拍摄到了一个农妇穿着睡衣来看病拿药,这说明现在的农村看病的确就近方面。
2、百姓零距离的冬日看民生新闻点子不错,有很多东西可以做。建议切口小点,新鲜点,要不走寻常路。像“羽绒服翻新”这条新闻就不错。
3、12月9日百姓零距离《为捡一床被竟惊动消防》这样的新闻很有典型性,的确要旗帜鲜明地批评这样不负责任的做法。我们的记者就是要善于从一些新的视角去看问题,善于发现。
4、12月9日百姓零距离《楼下起火楼上惊慌消防救出19人》现场感非常强,几乎和消防救援是同步的,这种快速出击的作风应该提倡,当然,适当地注意安全也是必须的。不过,这条新闻中,说这些家庭式工厂没有消防审批之类的,最好是直接采访或者说明是有关方面说的,不能是记者自己说的,因为记者不是执法部门,哪怕是显而易见的,记者的说法也必须有出处。
5、12月12日《百姓零距离》中《为儿筹学费患病母亲急寻手工活》非常感人,事情本身感人,我们记者的拍摄很到位,最后音乐配的很合适。看了直想掉眼泪。
二、几个问题
1、12月6日的金华新闻联播中强冷空气来临蔬菜忙着“添衣加被”记者有一段现场口头播报,内容什么都不错,也基本能够听清楚说的是什么,就是听起来好像有点累,有些口齿不是很清楚,开始几句话好点,后面几句好像有些急促,有些模糊不清。行话是被吃掉了。叮当帮忙中的一些主持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说方言,本身嘴皮子功夫又不到家,所以有时候听起来有些累。希望这个事情能够引起重视。首先方言不是一定不能说的清清楚楚的,阿楼、国庆就是一个例子。这些主持人都不是专业出身,我们也不能用播音员的要求来苛责他们的,但是,能够把话说清楚这是记者起码的。我们的科班出身的主持人可以做点辅导和传帮带。
2、12月6日百姓零距离中高压查酒驾市区一晚仍有23人被查。新闻做的不错。如果对比金华日报的新闻我们可以看出一点不一样。这一晚上的查酒驾据称有两个女性驾驶员被逮到,一个是汽车驾驶员,一个是摩托车驾驶员。我们的摄像机也拍摄到了那个酒驾的女司机,拿了围巾遮住脸,还在不断地问处罚他的警察家住在哪里。这个我们的记者基本上比较客观地记录了现场的情况,应该说也很有可看性,但是,金华日报的报道好像从中看到了一些新的内涵,他们是从女性驾驶员酒后驾车这样角度来写的,有些女性驾驶员以为自己酒后驾驶会相对比较安全,警察不查,容易蒙混过关。应该受这种情况的确存在,记者从这个角度处理新闻素材,提醒女性驾驶员一样也好注意安全驾驶,这样的新闻显然就做得比较活,比较有思考性。
3、同一天百姓零距离《少年乏人管束半夜偷盗被抓》中因为是14岁的未成年涉嫌犯罪,所以对他们的画面打了马赛克处理,这是对的,在字幕上他们的名字分别用了杨军、姚新,这应该也是化名,不过应该注明一下。
4、还是同一天的百姓零距离,双龙南街的道路改造施工的新闻里面有关于施工工期的安排的内容,很长,很复杂,光是配音,甚至光是字幕都看不清楚听不清楚,这一类信息老百姓也需要,怎么样准确及时清晰简明地转递给公众,值得思考。一个很简单的方式是记者辛苦点,把其中最重要的选择出来告诉大家,不然,原封不动地读一遍,效果不好。
5、12月7日小马开讲中《地下通道为何变成地下车位》的新闻最后好像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好像这样的问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难题,是不是请专家和法律人士给予一个比较全面一点的答复,不然事后肯定会比较麻烦。
6、12月8日冬日沙棘果儿红新闻主持人把“沙棘”读成了“沙荆” ,可能是把荆棘两个字弄混了。
7、12日6日《小马开讲》中《看病挂号费 10块钱贵吗?》的新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很多医生,说了很多理由,比如说挂号费8元其中一块钱给医院,另外7元医生可以拿到一半。说医生读了很多年书,很辛苦,还说医生从主治医生开始升上去,副主任医生,主任医生一级级晋升很不容易,言下之意好像收7、8元钱不算多。整条新闻看下来就感觉我们的记者好像在为10块钱的挂号费辩护,觉得确实收的不贵,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看问题是不够全面的。看病不光是挂号费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药费和诊疗费的问题,也就是一个所谓的以药养医的问题,如果你脱离了药的问题去谈看病问题,难免不得出挂号费不贵的结论。这给我们一个启发,记者看问题,特别是这一类比较敏感的问题,不能简单化,要看到硬币的两面。当然,我们要曝光医院存在的问题也的确比较难,而且这也不是个例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个体制性的问题,我们这样的媒体目前还没有能力来分析评判这样复杂的问题,真正揭开其中的内幕。如果我们一定要说,最好也说点老百姓听得进去的话。
8、《天天三句半》中诸葛在演播室里好像有点阴影。注意灯光的布置。
三、几点建议
1、和事佬和老娘舅要避免同质化的倾向。
2、金西开发区这样的报道可不可以做,我想,应该可以做,但是应该与一般的新闻不一样,这样的报道可能在金华新闻联播更合适,根据栏目的特色做出不一样的新闻来。
3、12月10日百姓零距离中《男子登高欲跳楼民警消防齐营救》做得很详尽。而且注意了一些细节问题,比如为了避免刺激这名男子,记者躲在楼道里拍摄,比如为了防止男子真的跳楼砸到楼下行人警方疏散人群等。但是,看了这条将近8分49秒的新闻,总感觉到还欠缺点什么。仔细想想,大概是这么几个方面,一个主持人的现场播报语言不够简洁,有些啰嗦。二是一个情节没有必要的交代,比如警方拿来的那些钱有没有起到作用。比如这个晚上警方是怎么安排布置的等。这样的新闻,如果事后我们慢慢再去做,再去抠得细一点,可能可看性更强,当时能够做成这样已经不容易了。如果我们用说故事的方式来说,就观众最关心的问题及时给出答案,一波三折地娓娓道来,那么这个新闻就会更加抓人。仅仅展示一个过程是不够的。我们要注意新闻的结构,注意起承转合的关键点,注意观众的兴趣点。这样的新闻才做的精彩紧凑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