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挟尸要价》照片真伪的纷争

标签:
长江大学挟尸要价行当公共道德大学生荆州杂谈 |
分类: 观察 |
这起在网络上引起广泛争议的事件源头自然在去年10月24日下午,长江大学的15名学生在长江宝塔湾河段救起两名少年,其中有3名大学生不幸牺牲。大学生的英勇行为经过媒体的广泛报道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救人的大学生感动了中国,尤其是牺牲的三位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更是万民称赞。而围绕着这一事件,媒体也作了连续的报道,除了正面歌颂大学生的舍己为人英雄事迹之外,也有媒体报道了某些人为了一己私利置公共道德于不顾,借机敛财,甚至在打捞英雄大学生的尸体时漫天要价,甚至以不捞为借口要挟的事实。以这个内容为题材拍摄的照片《挟尸要价》完整地记录了这些骇人听闻的事情,这张照片也成为广泛传播的新闻纪实类照片,8月18日在继这张照片获得许多奖项之后又获得了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
这幅照片的再次获奖,也再次引发了争议。为首强烈质疑这张照片的是长江大学宣传部的李部长,在他博客中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反复认定这张照片以及作者弄虚作假,并且以长江大学宣传部的名义给这张照片给予肯定的媒体和摄影奖颁奖机构发函,呼吁并建议有关主管部门核实照片的真实性和新闻性,同时建议组委会和评委会撤消该照片的获奖资格。这位李部长的理由是,在营救长江大学救人大学生的过程中,并不存在所谓的见死不救的情况,更加不存在所谓挟尸要价的情况,这对那些救人的渔民是一个极大的伤害,这对荆州的正面形象是一个伤害。诸如之类,等等。
在我看来,这位李部长的分析是有些牵强的。认定一张照片是不是虚假,当然首先要看有没有这样的事实存在,通过大量的证据证明,这类事件的确存在。不惟长江上如此,全国各地的水域,只要有死人的,就有捞尸的,捞尸都是要付钱的,捞尸已经成为一个敛财赚钱的行当。由于这个行当的特殊性,人们对这个行当的从业人员采取的态度非常微妙,一来人们在心目中鄙视这样的人,因为这是利用死人来赚活人钱的买卖,这钱多少有些不干不净,有些残忍。另一方面,一旦真的有了这样的需求,人们又不得不求助于这样的职业捞尸人,对他们提出的合理的不合理的要价也基本上都会予以满足。这一点,很像殡葬行业,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殡葬行业才会暴利甚至腐败滋生,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为自己争得一个合理的价格,说多少就是多少,以平衡自己心理上一种对死者的愧疚感。这种现状基本上就是已经成为这一个行当的潜规则,公开的秘密。在长江边的荆州大概也未能幸免。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挟尸要价的情况是有存在的基础的。从目前已经披露的情况看,为了打捞三名大学生已经沉江的尸首,长江大学前后一共支付了3.6万元打捞费,这是一个基本事实,这一点,李部长从来没有出来否认。而且这些钱不是一次性付清的,当全部款项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有关人员的确也说过不要捞上来的话,即便是用拖钩钩住了大学生的身体了,这些人还是不肯松口,直到全部付清的钱款。这样一个过程,是被媒体经过几轮的调查采访予以确认的,李部长对此也没有在文章中正面驳斥。李部长只是反复强调,当时在场的荆州市民和政府组织的部门如长江大学荆州市政府都积极努力,老百姓也见义勇为。
关于老百姓是不是见义勇为,从目前采访到情况来说,的确有这样的高尚行为,而且,也很感人,政府和校方的行动也都还是很积极迅捷的,不存在什么渎职或者失误之处。问题是这样的见义勇为和政府以及校方的行为并不能抵消某些人的挟尸要价,或者说不能说有人将见义勇为了,这样的事情就不存在了。其实,我们这个社会正在转型期,人们的心态非常复杂,公共道德建设还很不完善,人们的道德水准差距很大,见义勇为和见利忘义并存的情况比比皆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的救人,市民自发的救援行动就弥足珍贵,我们赞赏这样的高尚品德,要大力弘扬这样的美德,我们要大声疾呼,要用最嘹亮的声音歌颂他们,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同样,我们不能忽略那些小人,那些见利忘义的些小,我们也要曝光他们,要谴责他们,要剥开他们的伪装。同时,我们还要一方面依靠媒体的力量让他们在社会上站不住脚,要让他们感到无比的羞耻,感到无处藏身;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坚强法制建设,要从法律的层面在制止惩罚这样的行为。
如果说,完善法制的任务任重道远不是一蹴而就的话,那么,利用媒体的力量来为歌颂英雄的事迹,来鞭挞那些不道德的行为当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们很高兴看到,《挟尸要价》的摄影照片出来了,有媒体敢于刊登了,很多人看到之后充分地肯定了,如今中国摄影的最高奖也颁给了他了,这足堪欣慰。
对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一个简单的媒体的社会责任,一个基本的新闻传播的价值观,一个社会管理的常识,身为大学宣传部的部长,竟然视而不见,竟然不肯承认呢?居然还在那里大谈什么“愿善良的人们都能擦亮眼睛,看清真正的事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