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奥运艺术设计中国印古玩马未都北京文化 |
分类: 观察 |
久经沙场的马未都这回儿的的确确打了眼了,当然这不是在自己擅长的古玩领域。他在2010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两周年之际所撰写的博文《奥运会的文化遗憾·中国印》中说:中国印“据官方的介绍,这是一个‘京’字,含义是舞动的北京。让不懂汉字的外国人和不懂篆字的中国人看这字确实如一个舞动红绸的小人,灵动美丽。很可惜这让人理解上会发生歧义。以篆书而论,这个字明白无误地是个‘文’字,可以归为小篆。”说到错误的原因,马未都说:“京”字口部一定独立,小部一定三笔;而“文”字下部一定交叉,谁写也要遵循这一法则,逾越即视为错字。
这篇文章一经刊发,经过新浪的推荐,点击率立刻飙升,到今天已经接近100万,这一方面是北京奥运会的影响力足够大,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年,依然活力很蓬勃,同时,这也足见马未都先生博客的受欢迎受关注的程度,在新浪博客上,马先生绝对是人气常红的达人。以马先生的人气,马先生的学识,这样的看法大约大部分人都是赞成的。我虽然也算是对书法篆刻有过一些学习,算是初识此道,此前对这个问题倒也的确没有过特别的留意,没有看出其中破绽。说实话,一般人大约都不会对此有过什么怀疑,大家大都会这么想,举国家之力搞的一个奥运会会徽标示,怎么可能出这么大的纰漏,闹这么大洋相呢?再说,从会徽公布到今天总有三年了,如果说这是个错字,此前总会有人声张,可是时至今日马未都才站出来纠正,这些明眼人也真得沉得住气的。
可是,问题不是那么简单,今天,当年中国印的设计者终于站出来回应,他说:马未都先生所说的文字,其实是一个图形,是由“京”字演化出来的,虽然看上去象中国字,但并没有承担文字的功能。据我了解,国际奥委会、北京奥组委、设计团队以及相关的专家都很明白作为符号,文字和标志在使用上的区别。
原来这不是个“京”字,只是一个像“京”字的设计符号。这话有些绕,不过人家设计者这样说,即便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看成是汉字,它也不是真正的汉字,你说它错了,还真是白说了。艺术设计应该有它自己的规律,有它自己的特色,拿别的不相干的行业来要求它,出点差池那是必然的。
话说到这份上,算是到顶了,再说就是多余的了。就像设计者在声明的最后还加上一句“另外,建议马未都先生发现错误要早说!等到错误无法挽回时再挑明,于公于私都不是最优策略。”这话就显得有些矫情,有点得理不让人,好象证明人家说错了你自鸣得意的样子。
不过,我们倒是可以从这个事情中得出几点感想。
首先,隔行如隔山。马未都先生的确是古玩鉴赏的专家,而且是顶级的,以他的文化修养在古文字方面也有深厚的造诣,可惜,这次的打眼出在了艺术设计领域,在艺术设计方面,显然马先生还远未到可以批评别人的地步。关键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艺术设计方面的事情用严格的考究态度来扣,来划一,可能是不行的。这一点,马未都先生其实不是第一次犯傻,当年周杰伦唱青花瓷这首歌的时候,他老人家好象也指指点点,说这首歌的歌词有众多毛病,在专业学术问题上说不通。马未都先生以严谨的治学精神来考察推断比较抽象,比较灵动的艺术问题,那么一丝不苟,就显得有些刻舟求剑,有些吹毛求疵了。
其次,这事情尽管打眼失了手,可是却不丢人。在古玩行业打眼算是件丢人现眼的事情,不但失了脸面还损失了金钱,但是,在自己擅长领域之外打眼,就另当别论了,尽管很遗憾,但是不算丢人。就全中国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而言,对这样的事情都不太会有自己定准的见识,错了也就错了,很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就像走在街上认错了张三李四一样,认错了说声抱歉就完了,用不着顶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