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乡纪(二)

(2009-04-01 11:28:34)
标签:

校园

分类: 真我

还乡纪(二)

 

昨天的博文绕了一大圈,说是还乡,但其实是在回忆,在介绍背景。不过这些背景都很重要,起码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准确地说是1981年到那里,生活了5年之后在1986年离开那里,到今天已经整整过去了23年。其间因为采访我路过那个百善村几次,但是从来没有再踏进那个校园。倒不是因为别的什么伤感之类的,主要是后来曾经的同事陆陆续续调离了,如果我再回去看,恐怕也未见得有人认识。再说,咱们一介草民,要来个什么衣锦还乡之类的,也是很矫情的事情。倒是这样不经意地回来,别有一番滋味。

 

可惜据说学校已经卖个外乡人了,做什么不知道。我来到这里,校门口铁将军把门,拒人于千里之外,我只要透过铁栅栏往里望望。

 

还乡纪(二)

 

这里的学校已经撤销,并入了另外稍微大一点的学校。这是山区学校布局的重大调整。以前我们的教育路线有些违反教育规律,一味是讲究什么方便老百姓,要把学校办在百姓的家门口,要让每个百姓的子女都能上学。这样的理念从民生的角度来说自然没有错,在从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下恢复国民教育,从文革中的文化大毁灭中重整旗鼓,这样的指导思想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对教育水准的要求不断提升,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日渐进步,如何逐渐改变原有的办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成为重要的课题,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这样的思考是和实践: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避免低水平的铺张,那种看起来是方便老百姓,其实是在浪费教育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是误人子弟的做法应该坚决摒弃。就拿我们学校来说,虽然承担了每年新增的百来号学生的义务教育工作,但是从师资力量水平,到学校硬件建设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在师资方面,在我去那里之前,虽然是一所初中,但是没有一个大学毕业的教师,那两年一共分配去了三个教师,两个中专毕业生加上我一个大学毕业生,算是最高学历的老师了。其他的基本上都是中专的,或者是民办的教师,有的是直接从小学里抽调上来的,甚至还有是从刚刚毕业的高中生里面直接选调进来当教师的。师资队伍庞杂良莠不齐,从教师的队伍上说很难达到较理想的工作状态。

 

从学校的硬件上说,这里也很艰难。记得我刚刚去的时候,所有学生都是住在一个破旧祠堂的阁楼上。这个阁楼只有两面有墙,而且还是木板的,另外两面则是通透的,夏天还凑活,到了冬天,北风呼呼地刮,学生几乎与睡在露天差不多。赶上下雪,雪花吹进祠堂,落在学生们单薄的棉被上,那场景的确看了让人不好受。好在山里孩子从小吃惯苦,他们已经适应了那样的生活。后来,就是这样基本上不能遮风挡雨的破祠堂也没有了,我去的第二年,在经历了一个夏天的雨季浸泡之后,风雨飘摇中的老祠堂终于支撑不住訇然坍塌,幸好学生放暑假学校没有人,否则又是一场惨祸。

 

还乡纪(二)

 

不过祠堂坍塌倒是带来了福音,教育主管部门终于下决心拨款新修学生宿舍了。一年之后,崭新的学生宿舍终于落成,学生们住了进去,兴高采烈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还乡记(一)
后一篇:还乡纪(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