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网络大选的解读

(2008-07-15 09:31:36)
标签:

美国大选

网络

人气

奥巴马

双刃剑

杂谈

分类: 观察

美国网络大选的解读

 

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报道,说美国大选已经进入了“Web 2.0”时代。文章披露了如今网络的势力大行其道,就连美国总统大选这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事件都受到网络的牵制。文章说聪明的参选者,那些未来的美国总统善于运用网络的影响力为自己造势,是典型实用主义的为我所用。很多美国人或许已经忘记了林肯在马车上的演讲和罗斯福激昂的广播讲话,甚至开始淡忘肯尼迪在电视上演讲时的风度翩翩。如果说1960年,肯尼迪和尼克松首次电视辩论让美国选举进入“电视时代”,那么,如今奥巴马在网络上受到的热捧,是否意味着2008年的美国大选已经进入“Web2.0”时代?

 

的确,美国人是聪明的,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简直可以说无孔不入,当红的竞选明星,战胜了希拉里成为民主党候选人,很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的奥巴马在网络上也炙手可热。一段为奥巴马造势的视频在著名的Youtube网站上点击率可以高达892万次,并且被无数的网站和传统媒体转载。在他的竞选网站上,可以直接点击观看奥巴马视频,在线购买奥巴马标记的产品,下载奥巴马的演讲作为手机铃声。通过网站,也可以为奥巴马获得白花花的银子,据统计,奥巴马已累计筹款2.33亿美元,其中大量捐款是来自互联网的200美元以下的小额捐款。

 

网络对善于驾驭者来说是利器,是加分提升的工具,是亲密的伙伴。但是网络的特殊性也使得它完全有可能造成相反的结果,因为竞选者的任何瑕疵都会在网络上无限放大,造成信息的激荡冲击,最后甚至影响选举的大局,此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一把明晃晃的双刃剑。2004年总统初选中,民主党人的霍华德·迪安就曾经遭遇了这样的滑铁卢。他一次演讲时最后一声无比激情的“耶”因为过于激动声音失控,变成了破锣般的尖叫,就是这声尖叫被网民们制作成视频并且取名为“我有一声尖叫”,在网络上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最后导致迪安输得一败涂地。

 

研究专家们指出,互联网被用来参与竞选,自然有其特殊功用,也有其特点,其中之一就是网络上关于候选人话题的谈论争论很少是针对实质性的执政能力,政策选择等内容,而是更多关注候选人犯了什么错误,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和网民们的心态有很大关系,在大部分有着游戏心态的网民来说,那些严肃的正经八百的话题太拘谨不具备娱乐性,而错误,特别是一些常见的,甚至是常识性的容易被忽视的错误,或者是那些带点隐秘性的错误则很容易引起网民的兴趣,更适宜传播。网络大选的这一特性看起来好像很不理性,很随性很娱乐,但是从价值取向的角度说,也未必没有积极的意义,比如这样做的结果可以令人关注做些人会不会做坏事,从而保证选举出来的候选人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即不能保证选出最优秀最好的,但是起码保证不选出最差的最坏的。这是民主选举的底线。

 

美国网络大选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参与者的年龄问题。有人说网民的年龄偏低,他们也许在网络上恶搞胡搞玩玩可以,也很带劲,但是他们不会到投票现场真正投上自己的一票,也就是说网络上的人气也好,支持率也好,很多是虚幻的,并不一定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票数。文章列举出了许多数据试图表明,占据网络主要力量的18—29岁的选民不到总票数的两成,而占到总票数四成三成以上的是30—49岁和50—64岁的选民,专家们对那些青年网民会不会真正参与投票有怀疑。这样的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网络的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这也是年轻网民的特点,网络的潮起潮落也让选情扑朔迷离。也许有一天,美国大选实行网络投票,到那个时候,网络上显现的各种人气指标才能够最终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左右美国政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