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 |
分类: 观察 |
西方有个感恩节,就在周四。大约设立这个节日的目的就是要倡导这样的一种理念:人类在得到别人的帮助时,能够感激,并且能够在以后的日子里也能够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其实这样的理念在中国,在东方也是存在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报恩思想就是这样的感恩行动。说的白话一点粗俗一点,就是一个得知道好歹,有人对你好了,给你好处,你的明白,如果别人帮了你,给你恩惠你却懵懂茫然,甚至从反面去理解,给了相反的报答,那就叫不好好歹,那你就是一个薄情寡义的小人。
生活中这样的人是存在的。
有人得了便宜还卖乖,以为那是自己的造化,全然不顾给你帮助的人为此付出的代价甚至是危险;
有人受到了帮助却从坏处加以理解,总认为别人帮助自己别有用心,因此接受帮助时总是心存戒备甚至敌意,有时一边接受帮助,一边加强防范;
有人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但是不愿意帮助别人,在接受别人帮助时以为那是天经地义的,自己接受也是心安理得,但是当别人面临着困难需要帮助时,却以种种理由拒绝援手;
当然,也有的人既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恩惠,也不愿意帮助别人,他们的心态中有存在这样的想法:我不愿意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如果我接受了别人的帮助,也就要帮助别人,为了减少帮助别人而引起的麻烦,我宁可拒绝别人的帮助。
上述这些想法都有种种理由,有的还是冠冕堂皇,说起来也是理直气壮。但是,他们其实忘记了一点,社会本来就是人与人相互连接而组成的,既然是社会的人,就不可能拒绝这样的连接。只有这样的连接顺畅圆润,那么这个社会才会有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施恩于人,惠及众人,然后知恩图报,懂得感恩,懂得在得到别人帮助后也能够尽量地帮助别人,这样的社会才能和谐。
背景: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备感亲切。
1620年,一些朝拜者乘坐“五月花”号船去美国寻求宗教自由。他们在海上颠簸了两个月之后,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里,在现在的马莎塞州的普里茅斯登陆。在第一个冬天,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活下来的人们在第一个春季即1621年开始播种。整个夏天他们都热切地盼望着丰收的到来,他们深知自己的生存以及殖民地的存在都将取决于即将到来的收成。最后庄稼获得了意外的丰收,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沿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宣布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感恩节庆祝模式许多年来从未改变。丰盛的家宴早在几个月之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人们在餐桌上可以吃到苹果、桔子、栗子、胡桃和葡萄,还有葡萄干布丁、碎肉馅饼、各种其他食物以及红莓苔汁和鲜果汁,其中最妙和最吸引人的大菜是烤火鸡和南瓜馅饼,这些菜一直是感恩节中最富于传统和最受人喜爱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