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倪萍有些熟不拘礼

(2007-10-30 17:45:31)
标签:

娱乐/八卦

分类: 娱乐

倪萍有些熟不拘礼

 

倪萍大姐又出了新闻了。金鸡奖颁奖晚会上倪萍口无遮拦,像个“倪大嘴”一样的几番即兴发挥,留下很多口实,让许多关注倪萍的人惊诧莫名,兴奋不已。倪大姐的铁杆粉丝们坚定不移地捍卫他们心目中永远的偶像,爱屋及乌,即便是错误也是可爱的,一种缺憾的美。当然,既然是粉丝,更多的总要为尊者讳,为爱者解脱,所以一时间各种极力为倪大姐说项补台的非常热闹。而那些对倪萍不以为然,甚至反感的人也终于逮到了机会再损一次倪萍。说她变形转型不成功,演砸了,说她老了,说她白痴,说她没有人性,没有人情味等等,好听的,不好听的,情绪化的,说理的一时间铺天盖地。由此人们感叹,倪萍到底是倪萍,只要稍有动静,就会被放大,美丽的倪萍永远不会离开人们的视野,只要有机会,倪萍的任何一个小斑点都会发酵。

 

我没有看全倪大姐的主持,原因很简单,就是对金鸡奖不那么重视。金鸡奖尽管是业内最权威的所谓专家评价系统,但是整个电影不景气,基本上不进电影院了,一年中也就看一两部所谓的大片,连看个电影都没有更大的兴趣,还能对这个行业的什么颁奖活动会多看一眼呢?更不要说对这样一个本来就不熟悉的行业置喙了。那边金鸡奖颁奖热闹火爆的很,我们却是平静如止水。我猜想中国人现在已经对电影事业麻木不仁了,很多人一年到头很少到电影院好好坐下来享受电影大餐,有不少人最后一次进电影院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

 

话又说回来,任何一个人,说得深一点但凡有点文化,有点闲暇时光的人,要对电影完全绝缘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中国,电影曾经是那样的深入人心,那样的扣人心弦,文革后的第一届百花奖评奖时全国自发参加的选票之多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到了哪一天说是一场艺术类的评选全国投票最后投票人数超过了当年的百花奖,那就一定有理由怀疑这样的评选是被人操纵的。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艺术也在更新,更多元化的文化享受在等待人们,电影艺术独享观众宠爱的时代终于结束,无可奈何花落去,电影事业风光不再,还是落到了可怜巴巴的境地。尽管这样,有关金鸡奖,甚至百花奖,乃至整个中国的外国的电影依然在顽强地抵抗着,电影人在努力复苏电影,在极力扶持起电影这棵参天大树,所以,我们还是看到了电影的希望。少进电影院也不是不进,少看电影更不是不看,有时候电影院不看电视上看,网络上看,电影不看,电影评论不是不看,不但要看,有时候还会不揣冒昧插上几句嘴,所以,总的说来,关于电影的任何一个热点,比如大片,明星,票房等都还是很吸引眼球的,人们都很予以关注和追踪。

 

上述这些话听起来有点绕远,好像和今天有关倪萍的话题有些偏离,其实不然。人们对倪萍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贬损拥戴的双方都不遗余力,正好说明电影的现状,不满足现状,却寄寓希望。就我个人而言,这样的绕远儿也许是为了给自己没有看全金鸡奖颁奖晚会找一个借口,算是给自己一个台阶吧。

 

本来,没有看全颁奖晚会,只是道听途说,我们就不好妄加推断,评头论足就更不合适了。比如倪萍替老泪纵横的陆柱国拭泪一节备受诟病,我就没有看见。同样,倪萍和90岁的张瑞芳斗嘴的内容也没有直接看到听到,这次斗嘴的细节网络上好像还有一些分歧,张瑞芳的原话到底是说倪萍白痴还是说自己被倪萍当成白痴也各有说法。好在现在网络发展很快,倪大嘴的几句话还被当作了经典被反复引用,让你不想知道都不行。另外,倪大姐和小妹妹朱媛媛和李冰冰之间的玩笑话,我正好是听见了看见了。这样一来,基本上倪大姐的表现可以窥见全貌了,我想我据此作一点评价也不算太离谱了。

 

在我看来,不论是被说成简直是诅咒颤颤巍巍的陆柱国老人得老年痴呆症,在九秩老人张瑞芳面前没轻没重地乱说,还是和小弟弟小妹妹之间轻飘飘的玩笑,都属于倪萍大姐不合时宜,不怎么得体的随意话。作为评论者,我们既不要为其隐讳甚至为其辩护,说什么表现很好。网上那位据说是晚会总撰稿写的博文里大声为倪萍叫好,“从非常公平的角度说,倪萍的主持是非常成功的,她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不再端起架子说大话,空话,而是完全的呈现了真实的自己。即使被张瑞芳老师的幽默给绕了进去,她也很实在的接受了。非常具有主持大姐大的气度。”这样的话很明显听着不真诚,倪萍这样的表现就连白痴能够看出来错误和不得体,你凭什么硬要贴金呢?再说即便要说好话最好也要让别人说,自己既然是总撰稿再来说三道四就有点不够意思了。倪萍同志的表现要比这位所谓的总撰稿大度得多,积极得多,倪大姐从善如流,很真诚地检讨自己,说自己有点过了。套用一句很经典的话,不是怕犯错,怕的是不认错,不改错。所以,完全没有必要隐讳避开这件事。

 

倪萍的错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于在错误的地点说正确的话,就像她自己说的,要是其中一些话放在一个沙龙式的不对全国直播的晚会上说,就没有什么问题,比如和朱媛媛李冰冰们的玩笑就属于这一类,最多算是无伤大雅的嬉笑。第二类可以说是在正确的地点说了错误的话,比如认错人,这样的错误属于硬伤,是应变能力不强,是事先准备不充分,是影视界人头还不熟,要是这三个问题都解决了,那么这样的错误就不会出现。这里关键是应变能力不强,要是临场稍有状况能够立即启动应急方案,采取万全之策,那是上上之选,也是直播参与者的最高境界,可惜倪萍同志做不到这一点,有负众望,如果从这个角度说倪萍老了,我看倪萍大姐也不能不认。第三类错误是在错误的地点说了错误的话。比如说老年痴呆症之类的话就属于这一类。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怎么样的环境,倪萍都不应该说那样的话。说轻了,这是犯忌讳,说重了,那就有点诋毁侮辱人了。

 

当然,这事情其实也就是不合适,也没有一些人说得那么严重,大可不必上纲上线。至于分析原因,倒是可以探讨一番。

 

有人说这是倪萍老了,说话有些唠叨,有些碎嘴,我以为这样的评价有些不靠谱。今年是倪萍本命年,算起来还不到50岁,还不到老之将至,也不算是步态凝重的老一辈艺术家,从精力和阅历来看,也属年富力强的壮年。事实上,倪萍也的确有其过人之处,独自一个人把握这样大型的直播,表现已属不易,即便是有如此差错也是难免的。

 

也有人说这是倪萍在从煽情型向亲情型或者是轻松型转型,从原来的吧嗒吧嗒掉眼泪的苦星转变为轻松搞笑插科打诨的谐星。这话初看起来有些道理,倪萍的主持风格好像的确在变,有人好像对倪萍的表现有些惊讶。其实细细考量起来,这样的说法未必成立。倪萍的主持并非只有一种风格,从当年播报山东方言的天气预报开始,倪萍就展示了良好的喜剧天赋,现在再看当年的录像,尽管很青涩,但是冷峻的幽默色彩依然很浓厚,至今还为人称道。当然这样的表现来自一个优秀表演艺术家扎实深厚的功底,也与她对喜剧理念的深刻认识和喜剧手段的准确拿捏分不开。所以与其说转型还不如说倪萍的主持风格本来就是多样化的,主持理念是开放式的,手段是多元化的。考察一下倪萍主持的《综艺大观》,《倪萍访谈录》,《聊天》等节目已经很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