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观察 |
今天开始2007年高考,网上流行高考作文题的征文活动,感觉这是个非常好的主意,本来我也想凑个热闹,捡个题目化个几十分钟来个急就章,过一把高考的瘾,回忆回忆当年的文才,找一找妙笔生花的感觉。网站上那么多人应征,也不管究竟水平如何,文章写得多么丑陋,也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文章贴出来,看着人家这么潇洒,我的心里就更是痒痒,咱们为什么不也来秀一把呢?
不过,下午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又让我打消了这样的念头。
上海的著名作家叶永烈在网上贴出了他自己写的文章,他的文章是就上海市的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写的。老实说,这个作文题出的就很没有水平,就如同30年前甚至更早前的那种《路》、《我的理想》等等乏味呆板的题目一样。这也就难怪那位沪上著名作家叶永烈老师也写不出高水平的应征文章来。
当然,说作家的文笔不怎么地是要冒一些风险的。不过我要申明一点,说叶老师作文水平不高,甚至有些笨拙当然是针对他作家的身份而言,如果说这样的文章出自初中二年级以下的学生,那也算不得不入流,没准还算好文章呢,老师必然要当作范文来当堂朗读并且滔滔不绝地点评一番了。要是小学生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那几乎可以被认为神童,堪比文曲星下凡了。同样的文章要是出自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作家,江湖上成名已久,著作等身,当今文坛赫赫有名的大手笔,那就有点小儿科,有些拿不出手了。
还是先来看看叶老作家的命题作文吧,大家也来感受一下写了一辈子,据说写了1000万多字的手是如何下笔成章的。
刻骨铭心的打击,发生在1991年。由于写作过度,左眼突发视网膜剥落。医生要我立即住院。非常遗憾的是,虽说大夫尽了力,可是手术不成功,我的左眼几乎完全丧失视力。
医生对我发出警告:放弃写作,改做别的用眼不多的工作。要不,另一只眼睛也保不住!
对于我来说,放弃写作是不可能的。已经从事创作这么多年的我,创作是我的生命。我无法放弃写作。我意识到,我遭遇了人生道路上的一道坎,必须跨过去!
我决定放弃沿用了多年的写作方法——笔耕,改用电脑写作。在电脑屏幕上,字可以放大,而且把屏幕调节为深底白字,可以节省视力。我想借助于电脑,跨过这道坎。
我花了三千多元从电脑商店里买了一台286电脑,十四英寸的黑白屏幕,大饼一般的五寸软盘。再花了一千多元,配上一台吱吱作响的24针打印机。这些设备在今天看来早已老掉牙,在当时却算是很先进的了。
一个从未摸过电脑的人,一下子要改用电脑写作,迈过这道坎谈何容易?!何况,在当时的中国,用电脑写作的作家如同凤毛麟角,寥若晨星。我一度打退堂鼓。电脑买来之后,试用了几天,就撂在一边,闲置了两个来月,差一点折价退还给电脑商店。然而,用笔写作,强烈的灯光反射在方格稿纸上,使我眼花缭乱,左眼不住流泪,我又不得不启动电脑,终于克服一道道难关。
第一道难关是输入关。我是南方人,普通话不标准,用汉语拼音输入不行。用五笔码吧,一大堆口诀,令我望而生畏。最后选定了表形码,拿着说明书,一边“研究”一边输入,总算“自学成才”。
第二道难关是操作关。当时用的是“WPS”系统。我像一下子骑在一匹烈马身上,难于驾驭。不是这里出错,就是那里不行。我买了厚厚的“WPS”操作指南,依然“自学成才”,硬是制服了这匹烈马。
第三道关是思维关。习惯于用笔写作,一下子过渡到用键盘写作,一开始怎么也不适应,仿佛思路被键盘“切”断了,不像用笔写作时那样一泻千里。慢慢的,慢慢的,我才学会用键盘“敲”出我的作品。
记得,我用电脑写出第一篇千把字的文章,兴奋得手舞足蹈。当时,这是一篇急稿,我刚刚用打字机吱吱地打完,报纸编辑已经骑着摩托车来到我家。他见到我用电脑写出的文章,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因为这是他收到的第一篇用电脑写出来的稿子。第二天,我的文章就见报了。
从那时候开始,我一直用电脑写作。电脑减轻了我的视力负担。十六年来,我用电脑写出了一千多万字的新作。我终于闯过了这道坎。
其实,人生的道路从来不平坦,谁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坎。要像刘翔那样勇往直前,你就能飞越一道又一道坎,你的人生就充满灿烂和喜悦。
看完了文章,首先我得说,文句是通顺的,大约也没有什么明显的错别字(我没有咬文嚼字,因为我宁可认为即使有错别字也是叶老师笔误或者是电脑操作不熟练所致),而且关键的是事情也说清楚了:那一年,出了眼睛的毛病,不能写字,这是一道坎,然后叶老师想到用学电脑的方法迈过这道坎。事情的经过有些复杂,叶老师的叙述详尽有条理。偶尔也用了几个成语,比如“凤毛麟角”,“寥若晨星”等等,整篇文章顿时增色不少。总之,叶老师在45分钟内,能够写出这样完整的读者可以看得懂的文章,也属不易。反正第二天报纸一定会刊登,也一定会发给他稿费(估计稿费从优),更要紧的是这样的文章不会有小山智丽之类的来纠缠,控诉叶老师强奸自己说话的意思。
其次,我还得说这个文章有些审题不清,有些寡淡。作文题是《必须跨过这道坎》,我觉得文章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垮过这道坎的,但是,文章还应该有一个眼,这个文眼应该是“必须”。从审题的角度说,叶老师审清楚并且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就是如何跨越那道坎。虽然70多岁的一个老作家如此坦诚地暴露自己学习电脑的经历,在别人看来多少有些显摆甚至显耀的意思(他在此时用了几个成语就很好地反映了他的那种心态),但是这样写还是很契合题目要求的。但是,如果文章仅仅是记叙了这样一个过程而没有说出来为什么必须跨越这样的坎,那么文章就会显得肤浅,苍白,没有灵魂。当然,我们不是要来论述这样的课题,要来研讨人生哲学话题,但是,作为一个著名作家,应该能够采取抽象思维的方式,运用高超的技巧,通过隐语,借喻或者其它更好的手法,告诉读者这些人们希望了解而且必须了解的内容,每个人人生的轨迹和经历都不相同,每一个面临着人生挫折艰难转折点的时候,最需要的是一般原则的教导和鼓励,而不是特定的技术层面的传授。要是这样的“文眼”找不到,文章也就最多只能算是写了一小半,就连刊登的水准都不具备,还奢谈什么开导,做什么示范呢?
最后,我还得说,我还是佩服叶老作家的。你看,这等吃力不讨好的小儿科活儿也会接,这样少得可怜的稿费也要赚,显然,他很多地是在享受那种满足感,为荣誉而战,这样的境界显然超越了一般人。所以文章的最后,我打算给敬爱的叶老师郑重地道个歉。你看,叶老师用高尚的精神力量奉献给如此基础性的事业,用有限的才华为无限的教育事业服务,我等目光短浅如鼠目寸光者还要鼓噪喧嚣,还真是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是不该,也是罪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