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运动 |
昨天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样式正式公布,乍一看,这东西怎么有点像中国传统的餐具之一筷子?中国人就是讲究吃,一看见那些可以吃的,看见可以帮助吃的工具就有一些兴奋。再一看,还有点像孙悟空的金箍棒,只是一头大一头小。这倒有些靠谱,因为孙悟空作为中国神话中最著名的形象,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由他的金箍棒传递圣火,也是一个很神奇的创意。只是这样的造型和我们印象中火炬的造型相去甚远,估计国人一下子难以适应。
不过火炬的设计者不这样认为,他们说北京奥运火炬的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中国人对缥缈灵动的飞云情有独钟,总以为那是祥瑞的象征,因此也就有了“祥云”的文化概念。在造型上,火炬被设计成一种类似中国传统纸卷轴的模样,这很有点奇特新颖。纸是中国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之一,既有世界知名度,又能满足民族自豪感,也堪称奇思妙想。加上火炬上部的颜色是源于汉代的漆红色,下部是银色装饰,上下红白强烈对比反差,视觉效果自然极佳,有利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传播。
其实,火炬就是传递火种用的,只要设计上有很多可以说道的理由,可以承载的文化元素,就是一种优秀的设计。至于像什么不像什么,还真的不怎么要紧。北京奥运火炬也是一样,既然它承载了那么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造型和视觉效果上有那么新颖别具一格,就应该算是上好的创意。
到目前为止,包括北京奥运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镶嵌中国古代龙纹玉璧的北京奥运奖牌,北京奥运吉祥物五福娃,昨天公布的象征祥云的火炬造型等等都融进了积极浓厚的中华文化元素,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东方的。让北京奥运会带着深深的中国DNA,这是必须的,有道是只有传统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但是,看到这么多的民族元素,又有人在隐隐的担忧:会不会过了?的确,自从有人提出来要用汉朝的服饰作为北京奥运会的礼服开始,这样的担心就不是没有理由的。
不错,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保持民族个性,地域特征才有顽强的生命力,才能被其他文化认可。但是,奥运会毕竟是一次多民族,全人类的盛会,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必须融入现代的,人类能够共通的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沟通的媒介,能够保证独具民族特色的编码能够被更多的民族,能够被全人类识别。我以为,现在世界不缺乏独特具有浓厚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相比较而言,更为缺乏的还是加载在这些文化上的识别码,具有既是民族的地域性很强的元素,又是没有种族、地域区别的共通元素。而且两者还必须巧妙地融合,天衣无缝地融会贯通。
写到这里,我就想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模式的场面。当年北京和悉尼争夺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以悉尼获胜北京落败而告结束,说实话当时我们心里老大不高兴,也憋了一肚子火,等悉尼奥运会开幕时,我们内心有一个很不光明的想法,总希望这个开幕式演砸了,搞成一个全世界都讥笑的四不像,运动员们都谩骂的闹剧,似乎只有那样也能纾解我们郁积很久的愤懑。可是,当隆重热烈新颖别致的悉尼开幕式大幕徐徐拉开,火炬手在水中点燃圣火的高潮到来之际,我们内心既为奥运会又增添了一次瑰丽壮观的盛大演出而高兴,又有一些失落感,那些期待的失败并没有出现。当然,看完悉尼开幕式更多的还是感慨,悉尼的确化了心思,有了精妙的好创意。在开幕式精彩的演出中,你会感觉到澳洲风情的闪光,民族精神的积淀,但是这些深邃的内涵的表象或者说包装的形式,又很现代,很时髦,也很能为我们理解,丝毫没有一种历史传承的腐朽感,凝滞感。我想,悉尼奥运会开幕式的编导们是很好地抓住了传统和现代,民族和世界的有机结合的原则的,或者说,他们是在一个很高的层面,用一种很高明的手法来理解、诠释历史传统,来展现民族的地域的特色的。
我想,北京奥运会应该借鉴这样的理念。前一段时间,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张艺谋等曾经就此问题专门邀请了各方人士出谋划策,从媒体披露的一些情节来看就很让人担心,我们是不是会走上陈旧地堆积中国古代文化,狭隘地展现民族风情的死胡同,比如,搞几个穿着汉服,拿着毛笔的书法家在场地中央书写汉字,或者找几个演员扮演一些中国神话中的伏羲、女娲、盘古、嫦娥、夸父、颛顼、共工等形象,那还真的是一场让人啼笑皆非的浅薄闹剧了。
但愿我们的担忧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