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军的家父门一点也不意外

(2007-04-24 16:53:15)
分类: 娱乐

 朱军的家父门一点也不意外

 

这几天网上朱军深陷“家父门”的消息甚嚣尘上。看到这样的消息,我一点也没有感到意外,反而觉得这本来就应该是朱军这样的主持人必然会犯的错误,让我意外的是这样的错误怎么到现在才出现?大约是以前的错误都让后期制作者给掐了,为主持人讳。

 

客观地说,朱军在央视还是有些特色的。他的长相比较周正,很大众化,舞台形象也很端庄大方,声音浑厚有磁性,加上有相声表演的天赋,在央视荧屏还是独树一帜的。不像某些人那样脸型过长老被人数落,不像某些人举止轻浮言语浅薄,也不像有些人老是翘个兰花指被指女性化。说实话,央视历来阴盛阳衰,好的男主持人凤毛麟角,朱军占了一席之地,为央视男人们挽回了一些颜面,也算是他的一大功劳了。

 

但是,朱军还是有些没底,文化功力火候不到,所以做节目多少有些力不从心,也属正常。

 

朱军的强项是主持大型晚会。这样的大型晚会只要背熟了台词,只要不走错位置,加上端庄的形象,宏亮浑厚的嗓音基本上就能拿下了。可以说主持这样的晚会并不能够完全反映一个主持人的水平,也就是说他们在镜头前面表现的内容都是规定动作,都是策划导演们事先可以预想甚至是设计好了的,很少是主持人自己的货色。因此这样的晚会成功了也好失败了也罢都不能完全算在主持人的头上。我们这样说并不是抹煞了主持人功劳,不是说随便拉上一个人都能够胜任,恰恰相反,这样的主持要求从某种方面来说难度更高,因为规定动作越多,规范化程度越高自由发挥的余地越小,对主持人技术上的,外在形式上的要求会更高,而这些往往有时候不是靠后天的勤奋好学可以弥补的,比拼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功底,比如吐字归音,比如抑扬顿挫,比如形体语言,比如对台词内涵的理解力以及台词的表现力等等。从这些方面说,朱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一点值得充分肯定。不说别的,就说去年和今年的春晚,相比较起来,一起主持的另外一位年轻的男主持人不论从声音还是形象上说都显得稚嫩,台词飘忽,表情怯生生的。

 

我们这样说了朱军的优点,当然不仅仅是分析一个主持人的成败得失,还是回归到原先的那个主题,除了大型晚会这样规定性很强的节目,在一些需要展示主持人个性化风格和人文魅力,展示主持人文化品位和文化修养,展示主持人知识积累,展示主持人与现场嘉宾、观众交流互动能力的非规定性节目中,朱军的浅薄和苍白就暴露无遗了。

 

有人对这样的说法可能会反感,说《艺术人生》不是央视的名牌栏目吗?朱军不是有那么多的粉丝吗?

 

我承认,我曾经非常喜欢《艺术人生》,它也的确是央视收视率排行前茅的名牌栏目。但是,我始终认为,那是《艺术人生》策划团队的功劳,那是每个光辉灿烂明星嘉宾的功劳,朱军最多是沾了光,他身上的闪光乃是那些明星们光芒的反射,有时候因为朱军的失误或者不当表现反过来减弱了那么耀眼的星光。

 

我一直以为《艺术人生》的策划是央视最为成功的策划团队之一。他们选择嘉宾,挖掘嘉宾身上最为闪光,最为引人注目的细节,乃至寻找到的明星和普通观众之间最为感人的沟通线索,我相信这是任何一个参与过节目,观看过节目的人印象最为深刻之处。明星也有普通人的情怀,也有大众化的喜怒哀乐,这些在节目与观众之间起到关键触媒作用的通感,是节目的“眼”,《艺术人生》的策划团队抓住了这样的“眼”,也就抓住了观众的痛痒处,节目焉有不火之理?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紧要关头的设定,从铺垫、生发到演进乃至高潮直至落幕都是事先商定的,它其实和朱军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朱军在这里最多是个传声筒。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艺术人生》很多的小道具小物件,老照片,事先寻访到的特殊观众身上得到印证。这些东西都不是朱军临场发挥,都不是朱军通过细腻的灵活的顺畅的沟通技巧所能够得到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朱军的表演天赋,比如说流眼泪的功能还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的。

 

如果说朱军的表演可以为他在类似的嘉宾访谈中赢得分数,朱军的表现尚可的话,那么,在《艺术人生》的众多主题策划,年度策划中,因为场面宏大,主题深远,朱军驾驭起来就显得更加的力不从心了。《艺术人生》的主题策划是它最为闪光的地方,也是最具原创价值的地方。《〈红楼梦〉二十年再聚首》在创意方面不失为金点子,但是这样的好点子,被朱军操作的乱哄哄的,看这样的节目就觉得整个节目没有找到一条很好的线索,没有把握住顿挫的节奏,也没有特别感人的场景,基本上就是一次老朋友相聚,和那些热热闹闹的同学会没有什么两样。这足见朱军在理解创意,理解《红楼梦》红学文化,理解那个年代的电视剧文化以及把握现场方面存在的缺陷。

 

《艺术人生》还有一些年度策划,比如《温暖2006》等等会邀请白岩松和张越等人加盟主持人队伍,像个《艺术人生》的三人行。白岩松和张越的加盟无疑是一大亮点,不光是主持人多了显得热闹,喜兴,关键在于这些人在思维理念以及表达方式方面和朱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白岩松在央视素来以犀利深刻见长,张越则被冠以人文张越的美誉,意指在她的访谈中透出浓浓的文化气息,人本意味。他们两人来到节目,使得节目有了深刻的见解,有了崭新的视角,使得节目的品格和文化内涵陡然提升。朱军与他们坐在一起,就像一个小学生听课一样,很难跟上他们的思路,加入他们的话题,虽然说的是同样的事情,但是很明显不是说在同一个层面上,朱军和白岩松、张越,和节目的策划编导们的思想显然是脱节的。所以朱军在现场要么格格不入,插不上话,像个局外人呆坐着,要么硬要插上一两句无关痛痒不咸不淡的话。比如在讲到人文关怀,怎么样体现人的精神时,朱军会貌似深沉地说“我们要关注人生,要特别关注那些大写的人”(大意)。或者干脆说几句你“说的对”,“你概括得很好”之类过渡性的话语。总之,与白岩松张越等人相比,朱军显得寡淡无趣的很。

 

“家父门”是硬伤,也许我们可以用口误来为之解脱,不过这样的口误并非第一次,有消息说朱军类似的口误不在少数:而且错得离谱:2005年6月,第三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决赛第五场,朱军主持参赛选手综合素质考试部分,把米开朗基罗念成了“来开朗基罗”。第二天晚上,他把中国古典戏曲悲剧《汉宫怨》念成了“汉官怨”。相信只要朱军继续在央视主持节目,这样的口误估计还会继续。也许对朱军来说,这样的硬伤还不足以让他的《艺术人生》死去。我们现在大都以一种玩笑的性质来看待这个事件。当然,我们也不一定要朱军来个什么道歉,因为这样的知识缺陷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弥补的。我们所担忧的是《艺术人生》什么时候彻底地结束了那种猎奇探秘式的,浮光掠影式的制作方式,真正地从文化品位的角度去思考人生哲学问题,展示人性的光辉。这一点,同样是央视的节目,《大家》要深邃的多,有肉头的多,也耐看的多,尽管简单地从收视率的角度《艺术人生》要高出很多,但是,但我们再过几年回头来看,也许到那时,《艺术人生》已经不复存在,人们也记不得曾经有过这样的节目,甚至也记不得朱军,但是,《大家》还会存在,人们还会津津乐道地谈论在《大家》里出现过的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