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娱乐 |
每年的春晚结束后,人们都会有开始整理其中的关键词,挑出那些有可能在当年流行,能够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的词汇和语句。所以每年都有什么春晚流行语啊,春晚经典语录啊纷纷出炉。这一方面说明春晚在百姓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语言也在发展,文艺晚会上流行开来的语言有时候就像是网络语言,它来自特定语言环境但是显然又是超越了特定环境成为一般环境语言,它的创新性让人着迷,但是也遭到了包括语文老师在内许多人的非议,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甚至有些难以接受的现象。不过,不管怎么样,这些语汇真的像雨后春笋茁壮成长,满意的,不满意的人都必须面对它。当我们心平气和地仔细分析一番,不论是总结概括流行现象,还是预测流行趋势,这些语汇都具备很强的概括性,人们不得不承认有些道理,有些耐人寻味的嚼头。
不过我是不太赞成什么“十大流行语”之类叫法的。从以往经验看,凡是被冠以“十百千”之类整数的排行只有前几个算得上流行与经典,其余的多少有些为了凑数的水分。因此,我以为不要硬凑数,只要认真考察一下那些经过时光沉淀的,通过了百姓口碑真正检验的语汇,罗列出来就可以了。
好了,闲话少叙,言归正传。我以为最近十年内,也就那么几个词汇是经过了沉淀的,人们不需要搜索枯肠就能够想到的。这几个词汇应当包括:“忽悠”、“相当……”和“太有才了”。
“忽悠”这个词太有名了,语出《卖拐》。其实,这个词在东北那疙瘩儿是一个熟俗至极的方言,是春晚让它走出东北黑土地,让很多很多的中国人都知道,都会使用了。当然,说春晚推出了“忽悠”这个词,不如说是赵本山范伟带着“忽悠”走向全国的。关于拐的三个小品红遍全国,赵本山成为“忽悠”专家,范伟成为被“忽悠”的专业户。全国人民就在这样的“忽悠”与反“忽悠”的智力博弈中,得到“忽悠”的启蒙,灌输,深造,多少人又陆续成才,继而闯荡“忽海”。面对从这样一个小品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我们尽可以从各个方面来加以分析:语言学可以作为个例来阐述词汇扩充发展、形态变化等方面的发展;民俗学可以从一个地域性的,部分特殊人群掌握的思维方式是如何推广应用的角度来分析;厚黑学可以借此教导人们如何识破天机,如何创新琢磨研究见别人装进自己套子里的奇妙手段;社会学可以借此划分二元的社会结构:“忽悠”别人的群体和被“忽悠”人的群体,并进一步研究两个群体是如何形成的,他们之间如何对抗,交流以及融合等深层次问题。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忽悠”这样的事情不是从赵本山的小品演出之后才开始的,但是,这个小品以及提炼出来的“忽悠”一词无疑使得这样的事情被固定了,明确了,就像是一门只有人会做但是还没有被命名的手艺终于被正名了,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了,从此可以编入序列,可以登堂入室了。也许没有春晚,没有赵本山“忽悠”这个词也许会消失,也许很多人不会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可以被称为“忽悠”。世界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同样的事情因为没有正名,也就不能被广泛传播,而因为有了正式的名称说法,事情也就不胫而走,流传甚广了。“忽悠”这个事情就是这样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有人说谈恋爱时说“傻样儿”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也是源自春晚的小品《相亲》。这种说法多少有些道理。
“相当……”这个词要单纯得多。就是大号叫白云的宋丹丹在2006年春晚小品中不断重复说了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很有意思,很有用武之地,也就不可抗拒地流行开来了。作为一个程度副词,它的流行元素无非是两个,一个是宋丹丹特殊口音的演绎,一个是小品本身幽默的程度。就连三岁的小孩子都知道借用来加强自己的语气,你说,这年头谁不愿意自己的话能够引起别人的注意呢?一段有份量、有意思的话再加上一个响亮的,很带劲的副词,“相当”有派,“相当”有效。不要说这个词用滥了,用腻了,用得太多就不好笑不值钱了之类的话,正是无数人的重复才显出这个词的意思。当然这个词是迟早会消失的,起码这样高频率的用法会被扬弃,但是不要紧,春晚还会创造新的词。
2007年春晚的“太有才了”很可乐。当然首先是小品《策划》可乐。在其中的这个说法应该也应该能够流行起来。因为它已经具备了流行的必要元素,名人嘴里重复说,媒体反复提及,众人觉得使用起来有意思,也好玩,还很有些滑稽可笑。这年头,我们自己是冥顽不化、傻了吧唧的人,可是环顾四周,那些有才华,有满腹经纶,有浑身解数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们会由衷高声喝彩赞曰:“你太有才了!”
让我们期待这句话风行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