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视 |
两天广播电视政府奖评奖结束,各个奖项各归其主。因为奖项设置比较多,分类比较细,所以基本各家都能领到奖,不过是大小一点,多少一点,算是皆大欢喜。
不过,从观摩参评节目的角度来说,我倒是很有一些感触。
一是在做电视节目火气太甚,节目粗制滥造,人员心浮气躁的今天,还是有一些人在沉下心来,精心制作节目,为自己编织理想花环的。看到一个名曰《寻找未来的日子》的纪录片,精心纪录了我们城市一个特殊的群体:外来务工人员。从他们找工作开始,他们在自己本来不熟悉的城市中穿行,赶生活,然后遭遇跟踪艰难曲折。不过他们没有沉沦,他们保持了好的心态,保持了乐观的精神,同时社会对他们也给予了同情和关爱。纪录片的内容非常丰富,很有一些感人的色彩。比如为了讨薪一个打工者与包工头争吵,下跪;在他们自己称为“冰”馆—冰冷阴暗的屋檐下生活但是也有着追求梦想的信念,就是趴在这样的冰馆,他们写下了一行行饱蘸辛酸的诗句;在这样的环境里,好心人给予了关爱,为他们理发、洗漱、更衣。这些事情就如同一幕幕生活剧在我们周围不断在上演着,周而复始,永不落幕。生活是那么鲜活,但是如果我们记者编导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平心静气踏踏实实的作风,不但不能观察到,即使看到了也不能拍摄到,因为那需要很专心致志地准备,全心全意地投入,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懒惰。《寻找未来的日子》的编导是飘萍奖获得者,有些孤僻,看起来不谙世事,有些特立独行,但是非常执著,非常坚定,他在自己的纪录片世界里很欢快。这年头这样的记者不多见,更多的是无过便是功得过且过混日子的人,而更有甚者是拜金主义满脑子捞世界的贪婪好色之徒。真该向《寻找未来的日子》作者这样甘于寂寞守望信念的记者脱帽致敬。
当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电视是一个集体运作的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一些大型的活动,非得要各个工种各个部门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不可,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具备团队协作精神,那种相对比较善于独立行事的人,在这样的活动中运行并不十分活分,容易与其它部门及人员造成隔阂。
另一方面,前几年各电视台流行拍摄制作纪录片的时候,往往走向一个误区,就是过于强调编导者纯客观纯纪录的视角,很多情况下,电视纪录片的内容有些深奥,有些边缘化。在纪录方式上,由于有时候过于强调跟随纪录而变得或者晦涩,或者拖沓,缺乏亮点,缺乏高潮,缺乏情趣。在观众看来,这样制作出来的纪录片节奏过于舒缓,篇幅过于冗长,情节过于平淡,很难有足够的吸引力。这就造成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电视纪录片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内行叫好,外行不叫座。打个不好听的比喻,拍摄纪录片就像是自己掏耳朵,十分舒服十分适意只有自己知道,别人看着莫名其妙,更别说分享快乐了。
这种情况的存在可能从根本上危及电视纪录片的前程。是的,我们经常说要引导观众的收视趣味和爱好,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但是,如果节目的收视率低,节目没有人看,那么,即使再重要的社会责任将无从负载,成为空中楼阁。因此,电视节目首先就是要好看,目前我们的纪录片纪录的内容和形式都过于狭窄,宽容度太小,一般观众很难接受。也就是说,对观众而言,电视纪录片不好看,那么,一切都完了。作为大部分观众来说,电视是一个带来愉悦和快乐的载体,他们并不指望在小小的荧屏里得到更多的东西,所以那些紧张的,足够刺激的,新颖奇特的就很有市场,我们的电视节目也在随着观众的需求走。总而言之,电视纪录片的前景不容乐观,尽管在其中我们看到了那些执著的孤独的守望者,我们为之落泪,但是,擦干了眼泪,我们还是决定要上其它更叫好的节目,就让这些纪录片成为我们电视辉煌历史的一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电视发展的悲哀与无奈。
二是很多作品在关注热点方面还是很敏感的,一些特殊题材的把握也是很有力度。比如外来务工人员这样的边缘化弱势群体,比如三农问题。看到一个片子,是关于果农上省城卖葡萄的艰辛历程的,采用的是跟随纪录的手法,视角独特,提出的农民走向市场化过程中的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带着普遍性和很强的针对性,画面语言也很丰富。一个关于民企一代创业者和他们的第二代之间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方面的冲突纪录片《阵痛》也让人眼睛一亮。民企二代能不能接班的问题是眼下热门的话题,关注者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为民营家族制企业提升管理水平谋求持续发展把脉,这是一个很敏锐很有份量的话题。可惜这个纪录片带着很强的主观色彩,很多时候编导迫不及待地直接跳出来用比较直白的话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用镜头纪录生活,让主人公的直接行为说话,让观众自己去判断,去得出自己的结论。另外像关注企事业单位死亡抚恤金标准滞后,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也都有涉及。另外有一个新闻评论《农村流生,教育公平的“痛”》将视角敏锐地伸向农村教育问题,关注因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农村大量的学生流向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学校,农村学校则面临生存危机的问题,选题很精准,评论也基本到位,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作品。
三是相比较而言,新闻消息类节目比较平淡,有冲击力,视角独特的新闻不多。当然,消息类新闻历来是靠天吃饭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重大的新闻事件发生了,你抓到了现场镜头,抓住了典型,就有了。要是没有发生,或者发生了你不在现场,那就只要望洋兴叹,无可奈何。事实上,虽然我们这样的电视台都在开办新的电视新闻栏目,所谓新闻立台,但是突发性事件,可看性强,主题重大新闻价值高的新闻,寥寥无几,虽然其中也有如小商品指数,药品价格虚高等比较重要的主题,但是更多是一些以刺激性猎奇取胜的社会新闻,比如抢救,车轮飞出,劫持人质,生死营救,杀人犯落网等,题材深度不够,电视新闻易碎的毛病很明显。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随着奖项设置的不断改进,对参评类别的归类问题还是有些把握不准,有的属于理解不透,有的属于进错了门,这些也都是不小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