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视 |
开始评选年度的政府新闻奖了。这是一项不轻松的工作。要从140多件各类广播电视作品挑选简拔出几十件精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导向、观点、价值、创新、技巧、平衡等诸多因素放在一起,都得考虑,有时还得兼顾,算是一道不那么容易掌握的考题。
我参加这样的评选不多。有一点收获就是可以多看好作品,起码可以看看那些作品有哪些问题,失败在哪里。
有人说电视的评奖其实是作假,从表面上看这话有些道理,参加评选的节目的确不是日常播出的节目,送评之前都经过了修饰深加工,有的大动干戈,变得面目全非了。所以有人放话说有真本事的就拿出平常播出的原始节目来,原汁原味,不加粉饰,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过,也有人提出评奖其实是考察一个作者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日常播出的节目因为时间急等原因来不及仔细斟酌,难免有些疏漏和遗憾甚至错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作了修改,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这不但是对这样的节目本身负责,对今后其它节目拍摄制作水平的提高也会有积极作用。
应该说两种说法都有一些道理。不过,我本人还是倾向于前一种,不能将经过反复修改的作品送评。因为那样的话,毕竟反映的不无完全是作者本人的水平,甚至可能不是参评单位的水平,这样的评奖除了挂了一个名分之外,毫无实际意义。如果每次评奖都是经过加工修改,那么久而久之,作者就会产生一种惰性,本来每天日常播出的节目就应该保证高水准高质量,但是既然可以后期可以补救修改,那就不必那么认真严谨,急就章敷衍了事,所以说,这样的评奖方式对电视节目质量的提升不是一件好事。关于这一点,报社系统的评奖就比较科学一些,当时见报的内容,是什么就是什么,一目了然,不能作假,不能加工提高。评出来的就是真实的水准。
另外一个关于评奖的焦点就是奖项的设置。据说广播电视评奖模式基本沿用的是前苏联的,即按照新闻体裁的分类,长消息,短消息,专题,连续(系列)报道、社教类、文艺类等等。这与西方新闻评奖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像普利策新闻奖的设置就不是这样,而是按照新闻内容和新闻价值来归类,公众服务报道奖、突发性新闻报道奖、调查报道奖、深度报道奖、独家报道奖、国内新闻报道奖、国际新闻报道奖、新闻特写奖、新闻评论奖、突发性新闻摄影奖和特写摄影奖等。应该说分类不同也各有利弊。关于这一点,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不赘述。
从去年开始,浙江省的新闻政府奖评奖方式已经有所改变,逐渐向以新闻内容和新闻传播方式作为分类标准过渡,比如去年就设立了重大新闻主题奖项等。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前一篇:裸露的城市(续)
后一篇:这年头我们该怎么做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