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观察 |
为白暨豚唱一首挽歌
这几天,央视又播放了中、美、英、瑞士、日、德六国的科考人员,2006年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的专题片,白岩松的新闻周刊也专门辟出篇幅讲述了有些凄婉悲凉的白暨豚淇淇的故事。又一次揭开了关于孤独的长江女神淇淇心疼的伤疤,又一次引起人们对长江水域水生生物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
让我们先来看看考察的结果吧。那是一个让人倍感苍凉的报告。
联合考察队2006年11月初从武汉出发。乘两艘大型考察船,在长江中下游往返3400公里,为期39天。
1997年观察到13 头白鱀豚;1998年和1999年,分别是4头和4头。此后,野生白鱀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本次考察的全过程中,只有3次“疑似”发现。
外国专家惊叹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已被破坏,这里没有多少浮游生物,完全不适合豚类生活。
江中船舶数量众多:长江上,平均每公里约有12艘船。繁忙的航运船只干扰了白鱀豚的声纳系统,增加了白鱀豚的生存危险。
乱捕乱捞,一方面丧失了豚类的食物来源;另一方面又在伤害它们。滚钩,螺旋桨等足以使豚类死于非命。
筑堤、建坝、架桥、设闸切断了洄游通道,减少了食物,白鱀豚失去了生活场所。
考察结束,国外专家宣称“白鱀豚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种。”“白鱀豚在长江生活了约2500万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鲸种之一。”中国白鱀豚研究创始人陈佩熏教授痛心地说,“如果不是巨大的外力和生态变迁,它是不会灭绝的。”
那个和人类共同生活了22年的白暨豚淇淇,终于在孤寂中死去。淇淇现在已经被制成了标本,生命被定格。可是,它活泼的身影,为人类研究作出的贡献,却永远留存在人们美好的记忆中。“我们虽然照顾了它22年,但它是那么的孤独。”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豚类保护专家张先锋博士说,“这种悲剧也是人类造成的。”美国动物保护专家亨利说:“我有幸成为看到淇淇的几个外国人之一。它为我们联接起另一个世界,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我不懂生态保护,也不是什么动物保护的志愿者,但是,2005年我们到长江三峡段旅游,望着浑浊污秽的江水时,我有过强烈的疑问,长江水生生态怎么会这么恶劣,脆弱的生物能够在这里长时间的生存吗?我相信,是人类为自己的大自然伙伴挖掘了坟墓。尽管美丽的长江三峡给了我们愉悦,尽管三峡大坝的雄伟展示了建设的辉煌成就,但是,在轰鸣作响的轮船上,面对穿梭而过的船只,面对直排进入长江的污水,面对肆无忌惮的捕捞,面对两岸随处可见的裸露山岩,我相信,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对白暨豚伸出了魔爪。我们说是愿意保护生态环境,实则处处在损害它,或者说对损害它的行为加以默认。人类在可爱的无助的白暨豚面前显得那么非常虚伪,是那么的非常不负责任。
所以,这首挽歌,首先应该唱给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