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都怕断了龙脉

(2006-12-06 01:09:01)
分类: 观察

 

 

我们都怕断了龙脉

 

 

这两天,网上非常热闹,有关龙的话题最为热门。一条“龙不能作为国家形象”的新闻被炒作得沸沸扬扬。据称,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教授,博导吴友富语出惊人:“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恶兽,这样的形象容易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产生一些误解。因此,必须重构国家形象品牌。吴友富声称,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至于是什么,吴教授没有说明,不过由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已经着手研究,这个课题叫做“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而且已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据《新闻晨报》124日)

 

虽然吴教授没有说到底用什么形象代替龙,不过被吴教授此番言论激怒的网友们,早已经想好,要将吴教授的脑袋瓜子割下来,替代龙作为中国形象。这些批评言辞犀利,显示了大家对吴教授“屠龙”的愤慨。以韩寒为代表,包括郑渊洁等网络名家在内齐声讨伐,说是有些人吃饱了撑的,说他们数典忘祖,崇洋媚外下贱,说弱国心态,说奴婢嘴脸,也有人提出来,要开除提出这样观点的人的中国国籍云云。

 

说实话,我开始对此事并不上心,我多少有些看热闹,看笑话的心态,我一直以为这是有人在哗众取宠,或者在恶搞,是想吸引眼球而已。待到明确了吴友富教授的身份和有板有眼的报道之后,我吓了一跳:真有这事?

 

我的第一感觉当然是这位吴教授可恶极了,亏他想得出来,8000年的龙图腾,融进炎黄子孙之后血脉的龙文化,怎么突然说不合适作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了?说改就改了?要说龙形象的局限,那也不是今天才有的。当它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象征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摒弃了它恶劣的品质。一个真正对中华文明有着一定了解的外国人,也不应该只是看到龙形象的阴暗面,应该看到积极的主流的一面,除非他是一个别有用心的人。再说,要说一个形象不可能十全十美,比如英国人的图腾是狮子,美国是秃鹰,俄罗斯是双头鹰,这些国家的象征性图腾都是由来由的,都是能够充分体现它所代表的民族国家的积极精神的,但如果以中国人眼光看来,狮子也是过于凶残,秃鹰不吉祥,还有大象,鳄鱼之类的也不是什么特别好的动物,估计这些国家的人也不会因为这样的理由更换自己的图腾象征。

 

所以,要换龙,龙的传人是不会答应的?吴教授还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几乎成了中华民族的罪人。

 

不过,幸好及时读到了申公无忌的《关于“龙”图腾误读真相》。申公无忌好像网上名气很大,他一出手,不同凡响。他首先从新闻的真实性入手,分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并且引用了吴教授最新的言论,而且以自己的特殊身份看见了第一手的材料,以求证吴教授说言不假。试引用几段,以正视听:

 

假的就是假的。今天,我们已看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的谈话。发表这一消息的媒体报道说,吴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从未发表过“中国国家形象可能不再是龙”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中国必须要坚持以“龙”作为国家的标志,因为龙象征着中华民族勇敢、顽强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同时,在对外宣传和传播时可以注意挖掘诸如“龙凤呈祥”、“龙王送雨”、“龙飞凤舞”等和谐元素,使“龙”的形象更完整、更丰满。

 

吴教授还透露说,他牵头的课题,即三个月前上报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关于“构塑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项目,完全没有改变“龙”作为国家标志的内容。申公也是个官员,有幸看到了这一个课题的项目书,里面确实没有任何更改“龙图腾”的提法。从课题研究的角度,他这个“牵头人”,当然明白,他研究的方向方法领域是什么。他怎么可能随意地跳出研究框架,去轻率地发表此类不负责任的议题呢?!(上述两段文字摘自作者博客)

 

事情至此,算是真相大白于天下了:吴教授没有这样说,是记者(据说还不是记者自己写的,是一位通讯员)自作聪明,添油加醋干的好事。读者也是长出一口气,连声说没有就好,没有就好。

 

不过,仔细想想,事情并非真的就是这么简单,还是有些教训。

 

第一,       如申公无忌所说,媒体应当自律。记者没有核实,轻信他言,致有此误。新闻的真实性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个很要命的问题,重过自己的生命。什么时候都不该在这个问题上犯迷糊。网络媒体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当今世界,网络是一部反应迅速,功能强大的放大器,和传统的媒体相比,它的传播有些特别,不但人人都可以参与传播,而且几乎人人都在没有核实(当然多数人属于没有办法核实)的情况下完成信息传递,人人都会在传播中自然加载了自己的观点,因此,任何一点小事,经过炒作夸张,无限级的变形扩大,最后面目全非。龙图腾事件又是一个好的例证。

 

第二,       无风不起浪,怎么被误读的,总有个前因后果,有个来龙去脉,有个外因环境。我基本上不相信吴教授没有发表任何可能被误读的讲话。比如说,为了增加讲话的效果,说了一个过头的话:龙的形象在西方人看来有些恶兽的名声,我们该怎么改善或者类似的话等等。我们当然不是说记者(通讯员)将这些话延展为要更换龙图腾是对的,但是,怎么正确估量传统文化,怎么正确描述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异同是很严谨的事情,不能随意,当然,更不能恶搞,否则不仅仅是伤害了中华民族大多数人的感情,对中华民族文化乃至社会发展都会产生影响,这就决不是小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