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观察 |
这两天,网上非常热闹,有关龙的话题最为热门。一条“龙不能作为国家形象”的新闻被炒作得沸沸扬扬。据称,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教授,博导吴友富语出惊人:“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恶兽,这样的形象容易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产生一些误解。因此,必须重构国家形象品牌。吴友富声称,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至于是什么,吴教授没有说明,不过由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已经着手研究,这个课题叫做“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而且已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据《新闻晨报》12月4日)
虽然吴教授没有说到底用什么形象代替龙,不过被吴教授此番言论激怒的网友们,早已经想好,要将吴教授的脑袋瓜子割下来,替代龙作为中国形象。这些批评言辞犀利,显示了大家对吴教授“屠龙”的愤慨。以韩寒为代表,包括郑渊洁等网络名家在内齐声讨伐,说是有些人吃饱了撑的,说他们数典忘祖,崇洋媚外下贱,说弱国心态,说奴婢嘴脸,也有人提出来,要开除提出这样观点的人的中国国籍云云。
说实话,我开始对此事并不上心,我多少有些看热闹,看笑话的心态,我一直以为这是有人在哗众取宠,或者在恶搞,是想吸引眼球而已。待到明确了吴友富教授的身份和有板有眼的报道之后,我吓了一跳:真有这事?
我的第一感觉当然是这位吴教授可恶极了,亏他想得出来,8000年的龙图腾,融进炎黄子孙之后血脉的龙文化,怎么突然说不合适作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了?说改就改了?要说龙形象的局限,那也不是今天才有的。当它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象征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摒弃了它恶劣的品质。一个真正对中华文明有着一定了解的外国人,也不应该只是看到龙形象的阴暗面,应该看到积极的主流的一面,除非他是一个别有用心的人。再说,要说一个形象不可能十全十美,比如英国人的图腾是狮子,美国是秃鹰,俄罗斯是双头鹰,这些国家的象征性图腾都是由来由的,都是能够充分体现它所代表的民族国家的积极精神的,但如果以中国人眼光看来,狮子也是过于凶残,秃鹰不吉祥,还有大象,鳄鱼之类的也不是什么特别好的动物,估计这些国家的人也不会因为这样的理由更换自己的图腾象征。
所以,要换龙,龙的传人是不会答应的?吴教授还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几乎成了中华民族的罪人。
不过,幸好及时读到了申公无忌的《关于“龙”图腾误读真相》。申公无忌好像网上名气很大,他一出手,不同凡响。他首先从新闻的真实性入手,分析新闻失实的原因,并且引用了吴教授最新的言论,而且以自己的特殊身份看见了第一手的材料,以求证吴教授说言不假。试引用几段,以正视听:
假的就是假的。今天,我们已看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吴友富教授的谈话。发表这一消息的媒体报道说,吴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从未发表过“中国国家形象可能不再是龙”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中国必须要坚持以“龙”作为国家的标志,因为龙象征着中华民族勇敢、顽强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同时,在对外宣传和传播时可以注意挖掘诸如“龙凤呈祥”、“龙王送雨”、“龙飞凤舞”等和谐元素,使“龙”的形象更完整、更丰满。
吴教授还透露说,他牵头的课题,即三个月前上报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关于“构塑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项目,完全没有改变“龙”作为国家标志的内容。申公也是个官员,有幸看到了这一个课题的项目书,里面确实没有任何更改“龙图腾”的提法。从课题研究的角度,他这个“牵头人”,当然明白,他研究的方向方法领域是什么。他怎么可能随意地跳出研究框架,去轻率地发表此类不负责任的议题呢?!(上述两段文字摘自作者博客)
事情至此,算是真相大白于天下了:吴教授没有这样说,是记者(据说还不是记者自己写的,是一位通讯员)自作聪明,添油加醋干的好事。读者也是长出一口气,连声说没有就好,没有就好。
不过,仔细想想,事情并非真的就是这么简单,还是有些教训。
第一,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