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观察 |
网上开始有了关于恶搞西游记的文字,宁财神和六小龄童对掐,不少人跟进,一场能不能恶搞,怎么恶搞的口水仗眼见得硝烟再起。我也该说点什么。
首先申明,我对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是持反对意见的,什么玩意儿(“儿”字应读重音),乱七八糟的,整个一锅乱炖,里面还夹杂了一些烂菜叶,死猫死耗子之类的令人恶心的东西。不过人家告诉我,这《大话西游》很火,有些台词也很经典,周星驰就是凭着这个在内地走红的。仔细想想,也是的,既然那么多人喜欢痴迷,那必定有两把刷子,否则怎么糊墙?那句关于爱情时间的台词被多少人效仿:“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还有好多这样的搞怪,但是很有新奇特点而且耐人寻味的台词,其后,我慢慢改变了对《大话西游》这样搞笑节目的看法,虽然说不能改变局部痉挛的感觉,但是胸口舒坦多了。
直到宁财神的《武林外传》横空出世,才彻底颠覆了我对这一类节目的固有观念,我在嬉笑声中一遍又一遍看佟湘玉,白展堂,郭芙蓉,李大嘴,吕轻侯,祝无双,燕小六操着各种方言,演绎着既是江湖,又不是江湖,既是古装又是现代的故事。惊喜不断,笑声不绝。轻松娱乐中见识一些武林绝技,领略一些人情世故。我是很喜欢《武林外传》的,不过我周围也有很多人多为不齿,以为那绝对是胡闹,和我那时候看《大话西游》一模一样,我的老岳母就是这样,她其实是个非常宽容的人,平时没有好节目,会随便挑一个台看着,然后迷呼呼打着瞌睡,我就看见过她开着CCTV—9频道的英语节目,边看边瞌睡,但是,她说不喜欢看《武林外传》,那些时候不少电视台都在播发生在同福客栈的笑话,一个晚上同一个时段总有几个台在同时播出,可岳母从来不看。
于是,我在想,这其实是两种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对抗。
《西游记》本来就是一个神话故事,用搞笑的眼光看,绝对是一部经典玩笑作品,搞笑搞得很深,搞得很透,搞得很出奇,简直是天马行空,光怪陆离。十万八千里的跟头,拔一根毫毛就可以变一个,猪八戒怀孕不知道从哪里生产,吃唐僧肉可以长寿,在如来佛的手指上撒尿等都是非常富有想象力的搞笑情节。但是,我们这些后人,在理解当年作者的内心想法的时候,加上了很多现代观念,把一个本来很搞笑的作品硬加添上了很庄严的主题,还美其名曰挖掘其深刻的思想性。这一切,可能和时代有很大的关系。当年绍剧排演《三打白骨精》也就是一个离奇好看的故事,被有些人看见,提炼了主题,最后终于演成了善恶莫辨,忠奸不分的唐僧怎么吃亏,怎么悔悟的教训,把个本来很轻松,博人一粲的故事,生生变成了教化训诫的教科书了。这样的事情,是我们这些后人强加给原作的,我们做了傻事,还因为自己多么高深,这事本身就有些搞笑,当然,这笑声有些无奈,有些悲凉。它悲在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给单纯的事情搞得庄严深刻了;它悲在你想笑的时候,有人掐住你的咽喉要道,喝斥你,不许笑,笑了就是浅薄,就是亵渎;它悲在把很多本真的东西,把很多原始的东西污染了,就好像是在一张洁白的纸上泼上污水,然后告诉你这是最好的艺术作品。
当然,很多人不喜欢《大话西游》,倒也不是喜欢那些很规整,很无趣的东西,恰恰相反,他们喜欢那些纯粹的东西,比如绍剧《三打白骨精》,很多是冲着它纯粹的艺术去的,六龄童高亢的嗓音至今为一些戏迷津津乐道。的确,如何保留那些很纯粹很原生态的东西,应该是后人应该考虑的,但是这和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从六龄童的绍剧《三打白骨精》到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到《武林外传》这样的传承,我觉得并不矛盾。喜欢纯粹的,你可以接着看《三打白骨精》,觉得那太老了,不够娱乐,你可以看《大话西游》、《武林外传》。
在我看来,《大话西游》、《武林外传》等作品的意义在于还原了娱乐精神,它和《三打白骨精》等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将娱乐的轻、小主题重大化了,举轻若重,而后者将重大的主题娱乐化了,举重若轻,让我们在娱乐中接受这些教化,当然,要是起不到教化作用,也没有关系,反正你看着已经很开心了,很娱乐了,这个起码的目的达到了,不至于出了剧院,关了电视还在思考着苦苦探寻那个重大问题的答案:是死了,还是活着呢。其实,那么重大的问题,你想了也是白想。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支持宁财神,因为我想娱乐,我想快乐。
如果一定要将这个娱乐加上一个限制,那就是,唐僧的爱情必须好玩,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