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旅游 |
昨天,我们来到浙中地区著名的红糖产地义乌义亭的西楼村。传统的红糖榨季已经红红火火地开始,这里的空气中到处弥散着蔗糖特有的香甜,到处是蔗农们忙碌的身影,夹杂在他们之间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他们也是处在一种亢奋中:嘴里含着刚刚熬制出来的红糖,手里举着用削好的糖梗沾裹糖浆制成的糖勾,眼睛则盯住了刚刚被浇淋了糖水的麻花,在这里,不论男女老少,根本顾不上自己的吃相是否雅观,都是一副馋猫的模样。
榨糖厂就建在村中央一个空旷的地方,周围都是尚未砍伐的糖梗。两个新建的厂房里机器轰鸣,人声鼎沸。靠南边来自邻县的一个小剧团正在搭台,为了迎接两天后召开的红糖节,村里预备唱四天大戏,红糖节的宣传横幅彩旗都已经张挂起来,节日的气氛已经很浓厚了。
我们是为了准备录制一档名为《叫响农产品》的特别节目来这里看场地的。这里浓郁的红糖文化也让我们着迷。据镇里的领导介绍,义乌的西部相对东部来说是欠发达的,因为这里基本上还是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尽管义乌小商品大潮也在冲击这里十里八乡的农民,但是如何发展毕竟经验不足,总是落后东部一步。近几年来,义乌西部的几个乡镇抓住了发展机遇,利用土地相对富裕的优势,通过土地置换,后整理等方式,加快了以土地资源优势吸引各方投资的步伐,取得明显成效,目前,西部几个乡镇的发展速度已经明显超过东部,而且发展势头很好,像义亭镇特别提出了魅力义亭,活力义亭,潜力义亭的口号。针对这里传统的农业生产优势逐渐丧失的实际情况,镇里制定了扶持农业,为农业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红糖加工就是这样典型的例子。
据介绍,这里的红糖加工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被尊为糖公的贾维承(1604—1670),字益君,号明山。义乌佛堂燕里村人。正是他第一个从福建引种糖蔗,研制红糖成功,被后人奉为义乌人种糖蔗、制红糖的始祖。镇上领导还介绍,前几年义乌红糖生产已经处于萎缩甚至灭绝的边缘。商品经济发展之后,红糖生产的劳动强度大,附加值低的问题日益凸现,农民们无利可图,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这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糖蔗品种的改良,深加工工艺的完善,推销力度的加大让蔗农们又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种植面积又开始回升,仅西楼一个村今年的面积就比去年翻了近一番,预计红糖产业今年可以为全村增加收入近200万元,甜甜的糖蔗水流进了农民的心里。
尝了糖勾,糖麻花和最新鲜的红糖,最后我们的目光停留在那架木制牛力榨糖车。年轻的村主任特地介绍说,这是西楼村为红糖节专门请来老师傅赶制的。这个车的主要部件是两个啮合的木质大齿轮,通过牛力推动齿轮转动,挤压糖蔗,糖水顺着沟槽流进坛子里。我仔细看了一下,那两个大齿轮一个是全新的,另一个则是明显陈旧。主人告诉我,那个旧的就是原先早年间流传下来的。他还说,本来,这个榨糖车是由老水牛来拉动的,这年头农村水牛也不多见了,今天没有准备,临时找不到水牛,只好下次再给你们表演了。
我说,没有关系,我们就权当一回水牛好了。于是,我和一同前往的同事就像一头勤奋的水牛一样,推动安装在榨糖齿轮上的一根弯曲的长臂。另一个主持人则在齿轮前紧张地将糖蔗塞进两个齿轮之间,随着我们推动齿轮绞动,原本滚圆鲜亮的糖蔗变成了干瘪零碎的渣滓,而一边的槽沟里,飘着甜香的糖水汩汩流出。出糖水了!
看到这一切,我们不禁兴奋起来,一边嘴里高喊着“当心碰头”,一边加快步伐,推动榨糖车飞快的转动,一会儿,不少旁观的游客也加入了我们当牛做马的行列,榨糖车转得更快了。
从西楼村回来,我还在回味那里的红糖。我想,传统农业产业其实也可以做出大文章,经过具有现代生产管理理念人的经营,做出特色,做出规模,做出名气,照样能够让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红糖飘香,就是最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