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唐棣
唐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633
  • 关注人气:23,65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地记者:水均益VS闾丘露薇

(2006-10-18 15:43:49)
分类: 电视

战地记者:水均益VS闾丘露薇战地记者:水均益VS闾丘露薇

 

这是一篇旧作,写作的背景当然被称为同样是另一场战争的媒体竞争,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战。我的本意是说媒体环境对记者的工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不是指责那几个具体工作的记者。从实践来看,这样的影响是越来越大,我们要建设国际级的大台,一个良好的媒体运作环境至关重要。

 

英美联军收拾萨达姆的伊拉克战争结束大规模战事已经一年多了,但是英美联军与对手之间的较量从来没有消停,英美联军疲于应付各种袭击、结束占领、权力移交、审判萨达姆等,依然是全世界的焦点。尽管在这些零星的交火中全世界的各大媒体已经不像去年那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全天候直播报道,但是在那场战争中战地记者们的表现并没有被人们淡忘。相反,在经历了最初的惊喜、赞赏、失望、愤懑等等情绪之后,观众对战地记者的表现也从起初较为感性的认识变成为理性的评价,从就事论事的浅层次议论发展成为就事论理的深沉思考。以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华文媒体而言,参与报道的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战地记者的表现有目共睹,但是对他们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在战事过后一年多的今天,对他们的表现作一点对比,对他们工作环境作一点分析,也是很有意义的。

 

说到水均益和闾丘露薇两个人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关心他们的人已经了解了很多,也已经说了很多。电视就是这样,曾经做过的事情,明白无误地纪录在案,不可能重复,不可能更改。在战争正在进行,全世界都把目光集中到伊拉克的时候,人们对战地记者的评论一刻也没有停止。在网络上,褒贬之词铺天盖地。当然,这些评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更多的是逞一时之快的过激之词。

 

因为两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大环境的不同让他们之间少了一些个体类比的条件,但是,同样是面临着危险,同样需要智慧才能走完漫长危机重重的边境线,怎么闾丘露薇就行,水均益就不行呢?怎么开始不行后来看见人家进去了就又行了呢?我们把水均益和闾丘露薇相比较,是想知道真正深入前线采访在记者来说,最重要的需要什么,或者说促使闾丘露薇冒着战火进入巴格达最大的动力是什么。

 

当有人问闾丘露薇,到了前线,会不会感觉到亲眼所见与在外面接收到的讯息不太一样?她一再重复:“这个感觉很强烈!”在大部分记者遵照美军照会在空袭开始后离开巴格达的时候,闾丘露薇却采用非常规手段如一只浴火的凤凰重新投入战火,在没有征得凤凰卫视高层的同意的情况下,只说了一句我还是想试试,就关闭了卫星电话,和摄像师一起单骑闯关,这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这并非闾丘露薇逞一时之勇,而是长期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养成的新闻敏感、坚毅果敢的秉性使然。相比较而言,水均益虽然有着十几年新华社驻外记者的经历,有着多次战地采访的经历,但是,面对真正的战地较量,水均益显然缺乏更强的单兵作战能力,他和他的同事们更多的是徘徊在新闻边缘。我们可以说,水均益的报道组所发回的战地报道中,基本上都是体验性,见闻式的,那种探究性,调查式的报道几乎没有。所以,比较水均益和闾丘露薇在伊拉克战争中的表现,首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激烈的竞争催生强烈的拼搏意识。凤凰卫视从他一诞生就置身于近乎白热化的竞争环境中,从1997香港回归,到911美国世贸大楼遭恐怖袭击,他们瞄准的是世界级的传媒,在跟随世界级传媒前进的步伐中,他们须臾不敢懈怠,身经百战练就了顽强的竞争意识和坚毅秉性。比较起来,中央电视台可谓养尊处优。国内自不待言,中央电视台是唯一的老大,谁也不可能与之抗衡。而在国际上,因为种种原因,尽管重大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但是中央电视台鲜有参与机会,即便有,他们的参与也是一种旁观者看热闹的心态,所以水均益当年参与伊拉克战事报道心情很放松,水均益自己形容是“出差巴格达”,仿佛是一次怡然自得的度假休闲。尽管当时也有防化武防核武的训练和装备,但显然缺乏那种面对残酷竞争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准备和能力。这种缺乏不是哪一个人的个体素质不行,而是环境造就的,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温室里养不成参天大树。

 

我以为能够投身战火中的记者,对生死都是有着同样的认识和准备的,如果我们用水均益怕死来指责他显然是没有根据的。如果说的确是因为安全因素让他们离开了本来应该去的地方,那也并非出于他们自己的本愿,实在也是迫不得已,把板砖仅仅打在水均益头上,是不公平的。按照目前我们的新闻体制,目前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这样做也是顺理成章的。更何况其中还有领导对属下的爱护,甚至可能还有外交等方面的原因。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对遵循新闻价值规律、坚守记者职业操守等有关新闻本源的问题形成了重重打击。而这些问题正是一个战地记者成长成熟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不及时加以解决,中国就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战地记者,水均益的遗憾还得继续下去。所以,比较水均益和闾丘露薇,我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体制和观念是一个新闻单位的生命。必须牢牢树立这样的观念:重大的新闻事件必须有我的记者在场;一个记者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战地记者就必须贴近再贴近新闻现场,离开了战场战地记者就什么都不是。作为一个好的体制,要千方百计为战地记者创造尽可能好的采访条件,包括技术条件、生活保障条件、外交行动条件、人身安全条件等。

 

“新闻发生时,我们在现场”,作为一个战地记者,他的敬业精神体现在永远处在新闻采访的第一线,一俟新闻发生,越是危险越向前,义无返顾,责无旁贷,出现在每一个应该出现的现场。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不是别人要你做而是我自己要这样做的冲动,是一种没有理由的理由,因为一涉及到理由,那么记者完全可以采用另一种做法,你可以说上级的命令不可违抗,你可以说我不怕死但是我不能让亲人为我揪心,你可以说战地封锁不可逾越,你可以说即使到了战事中心也未必可以采访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你可以说我不是交战国的记者可以更超脱一点,你可以对指责你的人说要是换了你你也只能和我一样无奈。有了“新闻发生时,我们在现场”这样一条理由就可以说服其他千万条理由,就有了足以让你产生愿意为之献身的底气。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当我们发现自己连死亡都不畏惧的时候,死亡在战场成为最容易做到的,随时都可能发生,最为困难的则是如何做好采访,到达你希望到达的新闻现场,采访你想要采访的新闻人物,发现你想要发现的新闻内幕,进入你想要进入的新闻你内核。这是当我们完成到达现场的第一层面的目标之后,提出的更严格的要求。如果从新闻竞争的角度来说,“在”新闻现场是达到与世界级传媒同场竞技的目的,这就如同领到了一张入场券,而仅仅是进了场,你仍然完全有可能在观众席远远地旁观这一场比赛,在新闻事件的外围徘徊,在浅表的层面自得其乐,在新闻的边缘做文字游戏,而进入新闻事件的核心,与顶级的新闻人物交锋那才是真正的刺刀见红,近身肉搏。这就是比较水均益和闾丘露薇之后得出的第三点认识:战地记者不是仅仅依靠精神的力量可以达到目的的。战地记者不仅需要精神,需要勇气,更需要技巧,需要智慧。当然,有时还需要一点运气。战地记者,是一个连死都没有权利的职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