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电视 |
新闻演播室导语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闻传播的角度说,它直接影响了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对新闻内容的理解。从新闻节目制作的角度说,因为它是由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以及演播室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的,几方面人员的配合衔接问题成为演播室导语能否成功的重要方面。本文将对新闻演播室导语的分类,如何认识演播室导语的作用和进一步发挥其传播效果等问题进行阐述。
一、电视新闻演播室导语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但对它的定义却有些模糊,外延也很宽泛,其通俗称谓可谓五花八门:如导语、开头语、引言、串联词、开窗等。
导语:这是最常见的叫法。在大多数动态电视新闻中,新闻文字稿的导语直接都用作演播室导语。与文字稿新闻导语相比,因为播音员主持人对文字进行了二度创作,对导语的内涵起到了强化作用,传播效果更好。关于这一点,下文还会继续谈到。
从某种意义上说,演播室导语起到了类似报纸等平面媒体标题那样的重要作用。俗话说“看报看题,看书看皮”,标题和封面对平面媒体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报纸,要是标题的内容创作和技术加工传神抓人,传播效果会很好。电视媒体在这方面先天不足。它不可能像报纸那样把标题做得生动活泼富有变化,也就缺少了通过标题来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手段。演播室导语弥补了这一缺憾。尽管报纸的标题和电视新闻的演播室导语从内容上说很不一样,但是从强化新闻主题意义凸显新闻价值方面来说它们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开头语:这个名词用在电视新闻的制作方面有点费解,尽管长期从事电视新闻制作的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和技术人员都清楚它指的是指什么,但是要确切地加以定义,也不是像字面意义那么简单。事实上,和一般导语相比,开头语包容的内容更多更广泛,因为从字面上理解只要是在演播室里说的新闻的第一部分内容都可以称开头语,它可以是导语,也可以是介绍语、串联词、问候语等,成分的复杂说明它承担的工作量也是很大的,这样就难免使得概念有些含混不清。
开窗:这个名词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话。这样的说法最早大约是从演播室导语的制作方法来的。为了突出新闻内容,通过特技手段在播音员主持人头像的左边(或者右边)做一个画面,这个画面的内容一般都是和这段新闻有关的,可以是静止也可以是活动的。这个画面很像一个窗口,于是这种做法把被形象地称为开窗,久而久之,开窗时播音员主持人说的话语也就简称为“开窗”。它的内容和开头语没有多大差别。
串联词、引言:这两个名词和前几个比较起来,外延要小得多,串联词起着承上启下的串联作用,引言的作用也很类似,只是它基本上不管前面的,只负责引领后面的内容。
上述有关演播室导语的不同叫法,有的概括比较全面比较科学,有的则从某一个侧面来定义,还有的仅仅是一些约定俗成的通俗称谓,虽然不科学但是从业人员都能够理解。概括起来说,在电视新闻演播室里,播音员或者说主持人说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成几个方面:一是概括新闻价值和要点的内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导语;二是起串联过渡作用的话语,“下面播送一组短消息”,“今天新闻播送完了,再见。”,“为了充分反映社会各界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情况,本台从今天起,将开辟专栏《学习十六大精神》,今天播出第一篇”等;三是起问候作用的话语比如“大家好”,“再见”之类的。
综上所述,尽管这些名词大家都很熟悉,能理解,实际使用也没有多大障碍,但是从更科学更合理的角度来说,我们认为,还是统一使用演播室导语这样的称谓比较好一些。
二、演播室导语是指由播音员主持人在演播室播报,概括新闻的要点、看点,展示新闻的主题、价值的内容,或者是起串联过渡等结构性作用的话语。它是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鲜明的电视传播特性。
演播室导语是电视新闻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鲜明的电视传播特性。
首先,演播室导语对新闻导语形式上的强化作用非常明显。对观众而言,主持人播音员播报导语与文字稿配音加新闻事件画面所形成的视觉、听觉差别是非常大的。他们已经习惯于以演播室导语作为一条新闻的开始,已经习惯于从播音员主持人口中了解这条新闻最值得关注的所在,然后决定是认真收看还是一般收看甚至不看。如果没有了演播室导语,就少了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的点,一种可以帮助理解新闻内容的手段。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说,演播室导语作为新闻内容所传播信息的一种标记,就像是在新闻上加载了一段地址码,受众可以据此更好地找到新闻所蕴涵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播音员主持人对演播室导语进行了二度创作,导语的作用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更容易被受众理解。所谓播音员主持人对演播室导语的二度创作,除了对文字进行必要的调整之外,主要是增加一些电视特有的表现方法来增强导语的表现力,这些方法包括:
1、强化演播室导语的视听效果。播音员主持人运用语音、语调、表情、肢体语言甚至服饰等手段,传达自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帮助受众准确理解新闻内涵。从书面文字转换成口语,决不仅仅是表达方式的变化。播音员主持人在口播中加上了自己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句读、重音、节奏、表情、抑扬等方面加以体现,这些信息对受众解读新闻非常有帮助的。除了纯语言因素之外,播音员主持人还通过非语言因素如肢体动作、服饰化妆等,对新闻内容加以强化。当然,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非语言手段既有正面作用,有时也会有负面作用,当播音员主持人加载一些不适当的信息,也会误导受众。这方面的例子也不鲜见。
2、口语化。“立片言以居要” 的新闻导语必定言简意赅。这种书面语言对阅读者来说是长处,但是对听者来说却有理解上的难度。所以演播室导语也要尽量避免呆板、简单、深奥、晦涩,要更活泼,更通俗,更感性一些。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也很多。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7日7》栏目中《心疼牛哥》的导语是这样的:“牛群继当县长之后又有惊人之举了,这周他对外宣布除了家里的那点家当留给妻子外,其它所有资产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全都捐了,而剩给自己的就只有每月1000多块钱的工资。有人说牛群在作秀,牛群说:作秀是表演,是假的,我这可是动真的,的确,甭管作秀不作秀,捐了,是真的。要是再多几个敢这么作秀的人,那受益的会更多。我们没怀疑牛群的真诚,只是觉着他有点冲动,就算把自己捐干净了,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牛哥会成为一头辛苦而孤独的老耕牛,你累趴下了,土地知道你的付出,而别人还会说:看,又在秀!”这样非常口语化的内容加上主持人元元自然流畅的表达,效果非常好。
3、强化主持人的主观感受。这一类是轻松活泼的导语在侧重传播资讯的新闻栏目中常见。象央视的《朝闻天下》、《第一时间》、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等。这些栏目的特色是整合新闻资源,以一些具有人类共同感情感受的新闻,比如有关自然生态环境的,环境保护的,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刑事案件等软新闻为主,它的导语更多地加入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的)主观感受。
4、注重过渡性,发挥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比如更多运用那些提问式、对比式、情境式的导语,而较少用那些警句式、穿靴戴帽式、公报式的导语。
综上所述,演播室导语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一些新闻栏目的确也存在演播室导语过于冗长,画蛇添足,节奏拖沓,甚至词不达意的情况,这也是今后我们在做演播室导语时应该注意避免的。
三、在演播室导语的写作和制作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挥电视传播的长处,让演播室导语更好的为传播新闻内容服务。
那么,应该如何来提高演播室导语的效果呢?
1、选择必要的合适的导语。根据上述对演播室导语的分析,我们认为电视新闻的演播室导语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内涵性导语,一类是结构性导语,前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直接导语,要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最基本要素。后者起到承前启后的串联过渡作用,它的内容和新闻本身没有很大的直接联系,比如:“这里是XX电视台新闻演播室,你收看的是XX新闻”、“下面请看一组短消息”、“下面我们来连通在现在的记者”、“来看国际新闻”、“欢迎收看新闻”、“新闻播送完了,谢谢收看”等。
选择演播室导语大约有这么几个标准:一是新闻本身的价值,一般来说,越是新闻价值大的新闻,越是要出演播室导语。二是新闻本身的受关注程度,越是被受众关注,越应该出导语,三是新闻栏目的段落感,一般来说,新闻栏目的安排都是划分几个大的板块段落的,在每个新闻板块的第一条,可以安排演播室导语。四是新闻的顿挫感,在一些内容反差比较大的新闻之间,考虑到受众收视习惯的延续,可以用演播室导语的方式加以阻隔,以起到舒缓节奏的作用。比如说前一条新闻是一条发生灾难的新闻,接下来又是一条比较清新欢快的新闻,如果直接连接,受众的情绪一时难以适应,用演播室导语间隔可以让受众的情绪适当地舒缓一下,可能收视效果会更好。一般地说,前两类可以用内涵性导语(直接导语),后两类可以用结构性导语。
2、加强技术处理能力,提高演播室导语传播效果。由于演播室技术的特殊要求,在灯光、特技、音响、化妆、背景等方面必须要有密切的配合。如果没有这些工种的积极配合,播音员主持人的过渡衔接作用就很难发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新闻主持人徐俐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条人与自然交融的消息。春天,农民在扶着牛耕地,燕子绕着牛在飞,绕着人在飞,画面也非常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这条消息没有用解说,而是直接给画面配上音乐。徐俐的导语是这么说的:“在南方,我们拍到一组画面,充分体现人与自然那种和谐,现在请大家随着我们的画面,来进入这么一种情境。”就在徐俐的头慢慢地转向一旁监视器的时候,导播非常默契地慢慢地把它叠过去。这样的处理,体现出记者、编辑、主持人对自然的感受,陈述新闻事件时的精神状态,导语对新闻内容起到了很好的张目作用,效果很好。这里,导播的技术动作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叠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如果叠化的时机不合适,那么,这个演播室导语的实际效果会怎么样就很难想象。
3、播音员主持人要加强语言表达之外各种因素的处理。我们所说的语言之外的因素是指:表情、服饰、动作等。我们不要求主持人播音员有更多的语言之外的东西,因为对主持人来说,他们手里最有效的工具无疑是语言,如果我们不重视语言因素,反而在语言之外下功夫,就等于舍本逐末。但是,我们认为,在重视语言元素的运用,充分发挥语言因素作用的同时,如果能够发挥非语言因素的作用,那么,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部分资料来自央视国际网络和千龙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