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语音及字形变化导致的影响
4.1 形声字问题
(1)说明
形声字是汉字造字方式之一,是两个文字的复合字,由表意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形旁表示这个字含义的大类,声旁一般表示这个字的声音性质并兼有表示这个字含义的属性
(2)例证
比如,“茱萸“(落叶乔木,果实红色)的”茱“,”艹“(草字头)为这个字的大类,即植物;”朱“表示红色,兼表字音“zhu”。
“蜘蛛“(节肢动物昆虫,八足向外伸展)的”蛛“,”虫“(虫字旁)表示蜘蛛是一种昆虫,”朱“表示蜘蛛的形状(可以观察”蛛“字的篆书写法),兼表字音”zhu“。
在汉语发音的不断演变下,很多形声字的声旁已经失去了声旁的作用。
比如,晒字(繁体字为“曬”),“日”(日字旁)表示与太阳有关,“麗”表示明亮,兼表字音(“麗“字简体为”丽“,粤语读音为”lai6”,与“曬“的粤语读音”sai3”同韵),即便为简写为“晒”,声旁“西”的粤语发音为”sai1”,也可表音;但在普通话发音中,无论是简化字的声旁“西”还是繁体字的声旁“麗“都与”晒“相差较大。从此中也可以分析”晒“这个简体字并不是现代造出来的。
再比如,“國“(国的繁体字)和”域“的声旁同为”或“,现在看起来只有”國“符合形声字,域已经对不上,但在客家话和无锡话中,却无问题。客家话中,”或”拼音“fet6“,”域“拼音”vet5”,“國”拼音“get5”,在无锡话中,“或”拼音“weh23”,”域“拼音”yueh23”,”國“拼音”kueh4”。
4.2 古诗押韵平仄问题
(1)说明
古诗押韵不准,这个问题在南北朝就有人发现,用自己的读音读古诗时并不协韵,因此很多人认为古书传抄导致有些字误抄,甚至进行改字以达到协韵的效果,最有名的就是唐玄宗,而唐代的陆德明就提出“古人韵缓,不烦改字”对古诗中的字用更改读叶音(谐音)的方法来押韵。明朝陈第提出“音随世变”的观点,发现了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变化的原因,顾炎武作《音学五书》,并印证了与陈第同时期的焦竑“古诗无叶音”的观点。
另外,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无入声,入派三声(即入声分配到平上去三声中),使得部分入声变为平声而导致古诗的平仄关系无法与格律对应。魏晋南北朝及以前的古诗,押韵即可,统称为古体诗或古风;从唐朝开始的诗称之为“近体诗“,诗中每个字读音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这样可以让诗读起来有音韵美,所以诗也称之为”诗歌“,因为很多诗是配曲子的。比如著名的《凉州词》,《竹枝词》,《忆江南》等都是曲子的名称。从宋朝发展起来的词(长短句),不同的词牌也严格规定了每个字的平仄。
(2)例证
《诗经》的上古音距离中古音的变化很大,读中古音的唐朝人发现了上古音的《诗经》不押韵,我们这里不做探讨,现在用普通话的我们读中古音的唐诗也发现很多不押韵了,其实是同样的道理。我们这里讨论中古音与普通话的差别导致读诗不押韵,而用方言却押韵的情况,可以看到中古音与方言之间的联系,以及南方方言对中古音的保留。
著名的例子是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这首古诗中,若用普通话来读,诗歌的韵脚:深(“shen1”),心(“xin1”),金(“jin1”),簪(”zan1“),出现了三个不同的韵母,可谓完全不押韵。
但用粤语来看,深(”sam1”),心(”sam1”),金(”gam1”),簪(”zam1”),都是用”am”韵母,完全押韵。用客家话来看,深(”cim1”),心(”sim1”),金(”gim”),簪(”zim1”),都是用”im”韵母,也是完全押韵。这四个字在平水韵表中都属于“下平十二侵“韵部。
再如,刘禹锡《竹枝词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韵脚用普通话读音为:声(“sheng1”),晴(“qing2”),不押韵。而用粤语或客家话却又都押韵,粤语为“ing”韵,客家话为“ang”韵,在平水韵表中属于”下平八庚”韵部。
关于平仄关系的问题,我们这里不分析复杂的诗词格律,举一个接地气的对联的例子,众所周知,对联的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我们来看一副对联“十福百福全家福,千春万春满堂春。”,如果用普通话读音,福为平声,作为上联不合理;但实际在古汉语和粤语等方言中,福(“fuk”)为入声,属于仄声,因此为上联。
4.3 汉字的简化改变了形声字的造字原理
(1)说明
形声字的声符除了表示声音外,兼有表意功能。而上世纪五十年代推广的简化字方案,则颠覆了部分形声字的造字原理。
其一,为了追求简化的效果,随意用另外的简单声旁替代原来的声旁
其二,为了追求简化的效果,随意用草书的笔划或万能符号取代原来的声旁
(2)例证
用简单声旁替代的比如,价格的“价”,繁体字为“價”,粤语发音和客家话发音类似都为“ga”,说文解字中描述从人从贾(商人、经商之意),即与商人商品有关系,符合“價”字的意思,但现在用另一个字“价”来代替“價”,则失去了声旁的含义。
再如,迟到的“迟”,繁体字为“遲”,虽然简化后“尺”字也可以作为声旁,但不如“犀”字能让我们相像出笨重犀牛迟缓的样子。
用万能符号取代声旁的例子比较多,请看一组字“汉、叹、难、艰,仅”这五个字都有“又”字偏旁,但实际的发音与“又”没有关系,其实他们的繁体字是“漢、嘆、難、艱,僅”,在粤语中除了“汉“字变音,其他都是同韵母的字,发音为“hon3,taan3,naan4,gaan1,gan2”。
简化字中“又“字这个万能偏旁比较多,比如”叠“、”邓“、”鸡“、”聂“、”轰“、”树“等等;还有一个万能偏旁就是”ד,比如”赵“,”冈“。
4.4
声母韵母声调变少带来的同音字问题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声母中浊辅音逐步消失,元清以来,以蒙古语和满语为代表的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语音对汉语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导致声音腭化、入声消失,后续的民国与罗马音靠拢导致的尖团合流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其一,导致汉语的声母和韵母变少,《广韵》中有36个声母,206个韵母(含声调,若合并声调为61个韵类);吴语中有36个声母,60个韵母;粤语广州话中有22个声母,56个韵母;而普通话中仅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
其二,导致汉语的声调变少,古代汉语浊音消失前发音是四声,浊音消失后为四声八调,即平上去入四声分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个调;粤语中入声有三个声调,因此为九调。
5 汉语语音变化的总体影响
第一,总体而言汉语发音种类变少,变简单,有利于汉语向少数民族和国外推广,这也合乎大的历史必然趋势;
第二,全浊音消失,大量声母被归并(除开jqx,中古音36个声母被归并到19个),汉字发音变得更加轻松容易,也更容易学习;
第三,导致汉语出现大量的同音字,日常口语中更容易产生歧义,因而导致汉语朝双音节词,多修饰语的白话文发展,造成口语和书面脱节,事实上,白话文小说也正是在全浊音和入声逐步消失的宋朝、元朝时期出现。
广韵,36(声母)*206(韵母含声调)=7416,理论上可以有七千种发音;
粤语,22(声母)*56(韵母)*9(声调)=11088,理论上有一万一千多种发音;
普通话,21(声母)*39(韵母)*4(声调)=3276,理论上仅有三千多种发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声母和韵母都可以拼在一起,因此实际的发音种类更少,同音字更多。按照实际的统计,现代汉语普通话只有1200多个音节,而《广韵》有3874个音节。
第四,缺少全浊音导致厚重感减少,入声消失导致缺少语音长短配合,读古代诗词韵文时的音韵美减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