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发音初探(4)尖团合流
(2020-01-31 21:33:04)
标签:
尖团合流硬颚化汉语拼音方案国罗派 |
分类: 古汉语发音初探 |
3 团音硬腭化与尖团合流
(1)说明
舌面音是指气流在舌面与上腭摩擦发音的声母,j,q,x;
舌根音是指气流在舌根与咽部摩擦发音的声母,g,k,h
书中说:“试取三十六字母审之,隶见溪群晓匣五母者属团,隶精清从心邪五母者属尖,判若泾渭,与开口、闭口、轻唇、重唇之分,有厘然其不容紊者,援辑斯篇,凡四十八音,为字一千六百有奇。每音各标国书(满文、满族称满文为国书)一字于首,圆音在前,尖音居后”
书中这个例子是说,汉字归属于“见溪群晓匣”这五个声部的声母属于团音(比如五个声部的例字发音为“gian,hi,kun,hiao,hia“),汉字归属于“精清从心邪”这五个声部的属于尖音(比如这五个声部的例字发音为“zing,cing,cong,sin,sia“)。
团音字声母是”gi,ki,hi“开头(这三个音用满文书写起笔为圆头,故称圆音又叫团音),尖音声母是”zi,ci,si“开头(这三个音用满文书写起笔为尖头,故称尖音),当然还有“gü,kü,hü”和”zü,cü,sü“的也是一样。
原本对于汉族人而言,无论文盲还是读书人对于尖团音的区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有问题的都是满族人。受满族语音影响,及清朝推行北京内城话(雍正在广东福建等地设置正音馆,外国人将此官话称为“Mandarin”,即“满大人的语音”)为标准语音的官话,官话从明朝的江淮官话变成了满族人的北京内城话,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团音硬腭化变成了舌面音,g,k,h声母与i,ü起头的韵母拼读在一起时,改为了j,q,x与i,ü拼读,由于ji,qi,xi替换gi,ki,hi与zi,ci,si的发音更加接近,导致尖团更容易误用。
到了民国时期,1932年,受“数人会”“国语罗马字派”及威妥玛拼音影响,官方否定分尖团及有入声的老国音,颁布《国音常用字汇》采用新国音,将声母z,c,s与i,ü起头的韵母拼读,也改为了j,q,x与i,ü拼读,造成了尖音和团音不再区分,无论是g,k,h还是z,c,s与i,ü起头的韵母拼读,都腭化成了j,q,x与i,ü起头的韵母拼读。建国以后,文字改革委员会吴玉章的北拉派与黎锦熙的国罗派斗争失败,尖团分离丧失最后机会(并且删除了iai韵,导致g与ai拼读时改为jie),1958年国家最后确定了尖团合流的《汉语拼音方案》。现代说普通话长大的一代,若无方言基础,很难再区分尖团音了。
汉语团音发音的硬腭化也许从元朝开始就已经逐步渗入汉语,虽然明朝的官话受到江淮方言南京官话的影响,有了一个回归的过程,但最终经过清朝和民国,j,q,x的硬腭化音逐步成为主流。
(2)例证
比如“酒”和“九”,在普通话中都发音“jiu3“,但在粤语中的发音为”zao2“和“gao2”,在客家话中发音为“ziu3”和“giu3”。再比如“小”和“晓”,在普通话中都发音“xiao3”,在粤语中发音为”siu2“和”hiu2“,在客家话中发音为”siau3”和”hiau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