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岳父是淮军领袖后人

标签:
杂谈文化教育 |
沈从文的岳父是淮军领袖后人
张吉友与四千金:大女儿张元和(后左)、二女儿张允和(前右)、三女儿张兆和(后右,沈从文妻子)、四女儿张充和
采访沈龙朱,我惊讶地发现:沈龙朱父系中的代表性人物是湘军中的中坚力量,而他母系亲人中的代表性人物则在淮军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这两个家族如同两个军系一样,发迹于绞杀太平军的那场举国大战中。
沈龙朱曾和我说:“我应该见过外公。因为我1936年去苏州,他还没去世。但我没有记忆。我跟外公在一起还有照片,所以外公我是见过的。”
沈龙朱的外公,即张兆和的父亲张吉友,原名张武龄。张兆和的父亲张吉友和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一样,都有过继的经历。这个家族中最著名的是张兆和的曾祖父张树声。他是淮军领袖,担任过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影响力仅次于李鸿章。
张家是从江西吉安迁居合肥,在《江西吉安衙背张氏族谱》中,我发现七十五世张汝杰生三子,分别是张树声、张树远、张树光,可能与合肥张家无关。但是江西张家族谱很庞大,或许再耐心些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张树声兄弟九人,张吉友的生父张伯纪是张树声五弟的孩子。张吉友的亲弟弟张禹龄,后来定居北京。张兆和生下沈龙朱兄弟,而沈从文南下以后,母子三人就住在张禹龄家。张禹龄所生的孩子张中和,沈龙朱也叫舅舅。张吉友从合肥先迁到上海,再定居苏州。创办学校,提倡新式教育,在近现代苏州影响力巨大。尤其是他哺育的十个子女中的四个女儿,个个嫁了名家。“宋氏三姐妹”在中国近现代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张家四姐妹”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上的影响力,完全可以与前者匹敌。
“家里有万顷良田,每年有十万担租,是典型的大地主家庭。父亲可能是因为很早就离开了老家接受了新思想,他完全冲出了旧式家庭的藩篱,一心钻进了书堆里。这个家庭带给他的最大便利和优越条件是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买书。”
这是沈龙朱的二姨妈张允和在《亲爱的父亲》中的文字。合肥的家业很大,但是沈龙朱的外公张吉友把钱拿来,在苏州办了乐益女中。
我2006年到苏州拜访了依旧居住在乐益女中旧地上的沈龙朱的五舅张寰和。老人告诉我:“我们小时候家里挺大的。每个孩子还都有一个奶妈、一个保姆。奶妈走了以后就是保姆照顾。不吃奶的就叫干干 。我的干干很可怜,我一岁多她就死了,后来就由大姐的 干干 和大哥的 干干 照顾我。” 为了乐益女子中学,外公张吉友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财产。苏州学者余心正说:“他独立办学,没有丝毫奴颜媚骨。不接受当局拨款,不要教会一分资助。每年有十分之一的免费生,招贫寒子女入学,把乐益办成新式中华女校。尊重教师的人品学识,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保持教育的先进性、纯洁性、大众性。”
外公家底殷实,但是他却“不做官、不纳妾、不打麻将,不沾烟酒。”“对子女教育耐心平等,讲明只留知识,不传家产。”
沈龙朱的外公在合肥时,娶了扬州盐商家的女儿陆英为妻子,那时候张吉友才17岁。据说扬州陆英家陪来的嫁妆放满了一条街,把合肥张家府邸的几进院落的家具,都换成了紫檀的。陆英为张吉友生了14个孩子,活下来9个。她在生第14个孩子的时候,去世了。她临终前把所有带孩子的保姆都叫到身边,每人给了两百块大洋,愿她们把孩子们拉扯到18岁。做完这事,陆英就去世了。果然,这些保姆,每人带一个孩子,真把孩子们带到了18岁。沈龙朱从母亲、姨妈和舅舅们回忆保姆的文章中,了解到了外公外婆的早年故事。
新星出版社出版
摘自我的《沈从文家事》一书
《沈从文家事》步入畅销书行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