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站在这讲台
采编业务课的总结
刘红庆
十五六岁给左权县人民广播站投新闻稿,挣三毛钱的稿费,我的新闻写作便开始了。十九岁主持晋中师专广播站,并负责《晋中师专》报,我便是先干上后学习。自费参加了人民日报新闻函授。1997年,已经三十岁的我,跑到北京谋生,先后干的是《音乐生活报》记者编辑、《科技日报》记者编辑、《乐器》杂志记者编辑、《华夏时报》记者编辑……
我的母校晋中师专成了晋中学院后,中文系成了文学院,开设了新闻专业。2007年我回母校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视界下的左权民歌”课程,引起一些关注。2008年再回去的时候,便有好事的老师举荐,文学院的新任院长李建效老师,邀请我到文学院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开设课程。
我结合自己走过的路,觉得,新闻实在不是理论课,更是一门实践和操作性即强的课程。我在《华夏时报》时期,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博士,胜任不了文化记者的情况也是有的。所以,我想以看片、谈天、访谈、办报纸多种形式,来确立学生对新闻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技法技能,为将来做个新闻人做准备。
我的满腔热情,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呼应。学生流失的现象,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四个新闻专业班,一开始,就有一个班的学生,以晚上有别的课程安排为理由,全部不上我的课。其余三个班的学生,有的愿意上,有的不愿意上。即使报了名的,因为周二学校还安排有别的课,主要是计算机课程,所以很多学生来不了课堂。
只有两个学生,是自始至终坚持上课的,一个是张洋,我亲见,另一个叫杨莉江,是他自己在我的博客里留言说的。起初,我并没有注意到杨莉江,后来的课他确实是在的。我不是在编的教师,我没有必要对学生有硬性的要求,我认为,我的课能吸引你,你就在,你觉得有更必要的课听,更必要的事做,你就走。
据说,学生对我是有意见的。传回来的信息是,第一,刘红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第二,刘红庆的课就是放片子。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确实没有办法。在文学院上了一年的课,我是没有提报酬的,也没有拿到报酬。我必须依靠别的办法维持生活。所以,上课的同时,我有采访与创作任务。即使学校给我一点讲课费,也不能把我拴在讲台上。况且,在外面的采访与写作,有助我理解新闻,把课讲的更好。
关于播放片子。我是想,很多很好的东西,我不在这里播放,面对网络上更多的选择,同学们并不注意我所说的片子。即使看了,心得还不一样呢!而实际情况是,有的同学看片子的时候在,片子播完开始讨论了,人就悄悄地溜了。
一年来,我对学生的基本评价是:
第一,学习的主动性差,希望做个好记者的学生很难找到。大家对生活普遍没有目标,混日子的人多。他们报考这样的专业,只是因为成绩不够汉语言文学专业,他们对新闻压根不向往。
第二,对新闻缺乏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并且不愿意去了解与认识。记得我做过一个小调查,是“你崇拜的记者是谁”,没有一个同学能够写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之外的记者,更不用外国的记者。那次我很失望,我说“真是一种新闻人的耻辱”。
第三,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也有不少同学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与语言表达能力。几次在我的课堂上表现非常优秀的学生是:段晓健、郭柱子、王潇、许晓伟、程雅慧、刘强、史鹏辉、向嘉伦、张洋等等。但我担心的是,个别有才华的同学,很可能缺乏把握机会的能力与获得信赖的思想准备,他们需要在生活中磨练后,才有可能更快地成长。
是新闻理想、母校情感在支撑我上好每一节课吗?我早晨从北京乘车,晚上到榆次上课,为什么?其实是“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刚”在支撑我。我记得郭德刚很多年里并没有掌声,有时候,只有一个观众光临他的演出,他也一样认真地说相声。我的课,学生不踊跃,甚至寥寥无几,我一样兴高采烈地上课。天下有多少知音?数人足矣!
如果还有机会,在自己的创作间隙,我依旧愿意回到母校,和新闻专业的同学谈新闻。不管过去的钱能不能结,不管未来有没有报酬。
2008年秋到2009年夏,我怎样上这门《采编业务研究》的?
第一,介绍了各类新闻,让学生熟悉业务。“揭露性新闻”“批评性新闻”“自杀类社会新闻”“花边新闻”“文化新闻”等等,这些小专题,以故事片带动,寓新闻于故事中,寓传播知识于艺术欣赏中,非常好的课堂效果。
第二,邀请了数位名家,让学生开阔视野。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教授、著名主持人亚妮、著名作家萨仁托娅、中央电视台导演陈立明、山西省摄影家刘万雷、《山西青年报》记者刘志良和赵振胜、《晋中晚报》记者路丽华,都不计报酬被我邀请到课堂上,学生们从这些人身上,获得了更多的东西。
第三,评析了身边新闻,请学生鉴别优劣。导盲犬是我自己参与的新闻,学校溜冰场事件是学生眼前的新闻。包括五十年校庆新闻。记者看到了什么,学生看到了什么。从新闻事件,到新闻稿件,从一般稿件到优秀稿件。我认为学生关于这些课是有心得的。
第四,参与了新闻讨论,让学生强于表达。我的课多数时候并不自己一个人说,而是希望学生们参与讨论,甚至是学生们自己主持。记者动嘴的能力,一定要与动手能力一样强。采访要随机应变,获得被采访者的好感。主持课堂,就给大家以更多的机会。
第五,创办了一份报纸,与学生一起实践。在榆次的万豪美悦大酒店的总经理是我的朋友,他希望我为他们酒店编辑一份报纸。我以新闻专业学生为班底,创办报纸。酒店每期投入都是数千元,我希望学生在策划、采访、编辑、校对、发行等各个环节,都能了解报纸的运作,提高自己的新闻动手能力。
第六,介绍了我的经验,与学生分享过程。我主要介绍了自己2002年采访写作的《宣科神话》和2009年采访写作的《朴行千里》。一个是批评新闻稿,一个是赞颂新闻作品。两个作品的背景是什么,采访中的障碍与乐趣是什么,收获是什么。因为自己亲历了,所以更有意思。
第七,观赏了我的演出,提学生多种兴趣。我自己策划的五二五民歌演唱会,我给需要票的学生每人一张票。大家经历了整个过程,回头再看报纸上的新闻。非常有意义。
下面是一年来我的讲座时间、邀请嘉宾、相关内容提要:
2008年8月16日 第一讲 我是一个失败的新闻人
2008年9月19日 第二讲 《给电视新闻以文化底色》
邀请主讲人 浙江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亚妮
2008年9月23日 第三讲 课程整体构思与作业
播放亚妮《向天而歌》《弟弟的歌》
2008年9月28日 第四讲 《宣科神话》的采访与写作
播放田苗《向天而歌》
2008年12月9日 第五讲 《盲井》与封口费,
特邀讨论人:《山西青年报》刘志良 赵振胜
2008年12月12日 第六讲 《枫》与校园自杀新闻,
特邀讨论人:马彰铭与《山西青年报》记者
2008年12月26日 第七讲 《向天而歌》摄影展评析
特邀讨论人:摄影作者 刘万雷
学生主持人:王潇、程雅慧
2009年3月17日
第八讲 新闻作业的评析和新闻信仰的担忧
2009年3月24日
第九讲 新闻:导盲犬上太行——评析同题材新闻
新闻作品来自:
《三晋都市报》《山西青年报》《晋中日报》《晋中晚报》
2009年3月31日
第十讲 国外新闻:把动物写成人——谈《帝企鹅日记》
2009年4月7日
第十一讲 批评报道:从我校溜冰场事件谈开去
新闻作品:
《晋中学院聚众滋事 阻挠采访殴打记者》
《溜冰场违法设立 晋中学院态度消极》
2009年4月14日
第十二讲 花边新闻:以《王的男人》为例
2009年4月21日
第十三讲 播放《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2009年5月12日
第十四讲 《万豪客》的编辑思路讨论
特邀《万豪客》编辑 弓宇杰
2009年5月18日
第十五讲 萨仁托娅谈“我的创作与蒙古人的生活”
特邀主讲人 著名蒙古族作家 萨仁托娅
2009年5月19日
第十六讲 路丽华的新闻之路(上)
特邀《晋中晚报》首席记者 路丽华
2009年5月26日
第十七讲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特邀主讲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田青
现场采访媒体:三晋都市报记者 翟少颖
山西青年报记者
樊学文
晋中电视台记者 高 翔
2009年5月26日
第十八讲 五二五民歌演唱会,从策划到效果
评析程雅慧的广播新闻作品
2009年6月2日
第十九讲 电视晚会的导演工作
特邀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导演 陈立明
2009年6月9日
第二十讲 路丽华的新闻之路(下)
特邀《晋中晚报》首席记者
路丽华
2009年6月16日
第二十一讲 谈纪实文学《朴行千里》的创作
播放田苗的相关纪录片
点评《万豪客》第二期,结束课程.
感谢李建效院长的信赖,感谢来讲课的每一位老师和朋友,感谢来听课的每一位学生。郭德刚的精神固然重要,但我更不能放弃的是我的新闻理想。愿老师们、朋友们快乐健康,愿学子们进步、上岗!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三日星期二12:22:3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