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柳琴戏《王祥卧鱼》

作为“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第四场演出,山东临沂柳琴戏《王祥卧鱼》6月20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场上演。老实说,这是从6月14日“展演”开始后最无法让人容忍的演出了,江苏来的淮海戏《皮秀英》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大胆改造了剧本,并使用了“民族歌剧”的演唱方法,加入了时髦搞笑的语汇已经很令人失望了,没有想到山东人的胆子更大,直接拿着新编的剧目就来展演。过去我一直对山西人不理解并刻意扭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到愤怒,今天看来,普天下都如此。
一、伪“遗产”还反“传统”
柳琴戏《王祥卧鱼》是个新剧目,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得到的其演出历程是:
2007年8月27日,柳琴戏《王祥卧鱼》在临沂市人民会堂彩排。
2007年8月28日,《王祥卧鱼》在临沂人民会堂进行了正式首演之前的汇报演出。
2007年9月6日,第五届书圣节闭幕式上,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与观众正式见面。
2007年10月,在“中国柳琴戏艺术周”上,《王祥卧鱼》一举获得13项大奖。
2008年6月20日,柳琴戏《王祥卧鱼》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演出。
一个真正面对观众不到一年的剧目,就敢说自己是“遗产”,也真是不把“遗产”当回事了。《茶馆》《雷雨》都是经典,但是说“遗产”没有人愿意承认。《红楼梦》是“文学遗产”,越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能说越剧《红楼梦》就是“遗产”吗?主创人员都还在,它可以是经典,说“遗产”尚早。
但是山东人是怎样认识这件事的呢?临沂市的相关报道称:《王祥卧鱼》是临沂市规划的六部精品之一。为了将临沂的孝文化进行深入的发掘与弘扬,我们选择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这就是将被山东省政府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王祥卧鱼》与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柳琴戏进行了强强联合,从而打造了一台大型新编柳琴历史剧《王祥卧鱼》。
于是,柳琴戏《王祥卧鱼》就可以算“遗产”了。于是就拿到“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来了。但是演出结束后,我觉得,除了演出前亮相的市长本色的装束和致辞的宣传部长浓郁的方言可以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整个剧目我看不到一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痕迹。
首先,剧本是新的。民间只有一个故事,民间故事是以“口头文学”的样式存在的,流传了很久,山东省认定为是“遗产”是可以的。但是换了样式之后,就成了一个新的东西,再往遗产上靠是靠不住的。最近李少红新拍《红楼梦》,你能说她将拍出个“遗产”来吗?浙江横店,用古人的营造技法,用仿古图纸盖了个巨大的影视基地,有故宫还有圆明园,就盖出个“遗产”来?道理讲不通。
其次,表现手法是新的。唱腔,传承的少,创新的多。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唱腔,都丧失了特色,唱成了“歌剧”。乐队,交响乐队的加入。服装,完全是电视剧或话剧服装,彻底地抛弃了传统戏曲服装的样式。布景,是话剧或者歌剧的布景。表演,也完全话剧化或者歌舞化,戏曲程式化的精髓,一点不剩。这哪里还有一点传统的味道?只有45名职员的临沂市柳琴剧团,无力组织30人编制的乐队,菠萝车友交响乐队应邀参加了该剧的乐队伴奏。
拿这样的东西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真的叫人很愤怒。
二、伪“艺术”还反“戏曲”
如果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下要求,柳琴戏《王祥卧鱼》是不是一个好戏?
我的回答是:不是好戏,是很差的戏。为什么?
首先,剧本写作太没有才华,剧情推进缓慢,对白罗嗦,唱词苍白而缺乏文采。临沂市政府为这样的一个本子花上百万元打造,真的很可惜。同样是新编的,山西省的《傅山进京》的剧本水平,比这个高出百倍。
其次,这是“技术至上”的伪艺术。整个演出过程,亮点是那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多媒体动画,光的闪烁,“雪花”的飘洒。技术是技术,艺术是艺术,不要本末倒置,把技术以为是艺术。技术仅仅是辅助手段,这些手段现在已经随处可见了。当好的艺术在追求“不要麦克”的纯净的时候,柳琴戏《王祥卧鱼》在演唱贫乏时频繁使用技术手段,真的叫人不可忍受。
临沂市文化局办公室的报道说:该剧在舞台构成要素上,美轮美奂的灯光、别样风格的舞美、精美绝伦的服装、优美动听的音乐,成为整台演出的亮点。用夸张的艺术手法,采用现代舞台常用的多媒体手段,使整部戏达到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
是的,亮点是灯光,是舞美,是服装,是音乐,是多媒体。这些东西单独拿出来,都有可能成为艺术,但是惟有融会在“戏曲”上,却伤害了“戏曲”,使得“戏曲”不再“戏曲”。
“戏曲”的“服装”和“音乐”是什么样的?
临沂康复研究会会长李金荣这样说:我从七岁就开始看戏,小时候看柳琴戏都是在土台子上演,那时柳琴戏的演出道具也非常简单,一个小锣,几把琴。而现在这部戏搬到了剧院里,加上高亢的音乐、绚丽灯光和精美的舞台布景,效果非常震撼。小时候来村里演出的都是一些小剧团,但是不论大人小孩都非常喜欢,我还经常跑到七八里外的村看戏。和今天的场面没法比。
李金荣先生是夸《王祥卧鱼》,但是我阅读他的文字,他夸的是技术,而非艺术。今天的技术手段一定比很多年前进步了不少,但是,艺术也一定退步了不少。
服装不要水袖了,舞蹈演员可以裸露了。时尚倒够了,“戏曲”在哪里?
三、伪“现代”还反“人道”
说“遗产”不够,说“艺术”很差,我们在低一点要求,能不能“教育”人呢?
临沂市文化局办公室的报道说:在表现内容和形式上,以“孝文化”为主题,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元素,表达了“家和万事兴”的文化理念,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
山东当地媒体报道说:80岁的尹桂霞,6岁的时候便开始学习唱柳琴戏,1953年,她进入剧团开始了自己的演出生涯。在她退休的时候,她已经在舞台上唱了21年的柳琴戏。“以前演出的都是一些传统曲目,像《樊梨花点兵》、《白罗衫》等,在那个年代非常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在一个地方演出的时候,往往都要加演几场才能走。”尹桂霞告诉记者,柳琴戏是临沂特有的地方戏,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无论从剧本还是演出效果都非常好,对现代人有非常良好的教育意义,并且将这部戏作为书圣节的闭幕式演出有利于柳琴戏的推广。
80岁的尹桂霞对柳琴戏应该有发言权,她可能真觉得好,也有可能记者借她的口为政府吹捧。不管这些,尹桂霞夸《王祥卧鱼》有三层意思:“效果”,“教育作用”,“推广有利”。
“效果”是“技术”造成的。“教育”要靠戏的思想内涵,“推广”就是“借势”了。这次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势,也可以说对“推广”有利,但也可以说对“推广”不利。这里说“教育意义”。
“王祥卧鱼”的故事在临沂家喻户晓。临沂人王祥早已成为中国历代孝子的典范,他的故事也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贫苦青年王祥其继母病卧在床,一日,继母突然想吃鲤鱼,时置隆冬腊月,王祥孝母心切,便到村西河内横卧冰面之上,以体温暖化冰面,下水捕鱼。
这个事情的真实性不好说,即使是民间传说,也算不得上乘之作。《二十四孝》里有的故事,今天读来确实已经非常难以接受。作为民间口头文学,可以是遗产,但是用这样的故事来感化和教育当代人,实在很难。我觉得“孝”是人的品质中的重要标志,但“孝”是不是靠《二十四孝》教育出来的?完全不是。我更倾向与“人道”,如果“孝道”反“人道”的话,也应该有一定的收敛。柳琴戏《王祥卧鱼》主要人物善得很“愚昧”,恶得很“变态”,不可信,不可爱。“孝敬之心”“爱慕之心”“忍耐之心”“悲悯之心”,都是编剧主观臆断的,硬凑的,而不是人物自身的感情逻辑要求推进的。
一位小提琴演奏员在个人的文章里说:临沂市政府高度重视,由我省最著名的编剧和导演进行编排,在舞台动作唱腔设计等方面融入了时代元素,有了新的突破使人耳目一新。
“耳目一新”是个伪装,骨子里是个不能令人信服而豪无说服力的“孝道”。这真是一个做给别人看的戏,编剧导演演员自己恐怕都不相信,硬塞给观众,谁能接受了这样的“教育”?
不是“遗产”,不是“艺术”,也成了“教育样本”,这样的戏就成了政府政绩工程,花纳税人的钱,图一阵热闹,于“遗产”无益,于“艺术”无益,与“教育”无益。
山东人不会看不出不好,因为是政府在做,所以大家要么说好,不要闭嘴就是。
23:39 2008-6-21
附录:
《王祥卧鱼》唱响首都舞台
2008-06-21 06:55:00 作者: 来源:
为我省唯一晋京参加“非遗”展演剧目
□记者 王洪涛 报道
本报北京6月20日讯 今晚的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洋溢着浓郁的沂蒙特色文化气息。根据国家文化部安排,由临沂市精心打造的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在这里倾情上演。该剧以弘扬“孝文化”与“和谐”为主题,是我省唯一一台晋京参加“迎奥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剧目展演”系列的剧目。近2000名首都观众现场领略了柳琴戏艺术的独特魅力。
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因唱腔曲调优美,具有拉人魂魄的魅力而得名。二百多年前起源于临沂市的兰山、郯城、苍山一带,在鲁南、苏北、皖北、豫东等地区广为流传,是山东省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2007年柳琴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是临沂市近年精心打造的6部文化精品剧目之一,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子王祥《卧冰求鲤》口头文学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双遗”结合创作而成,在2007年10月由文化部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柳琴戏艺术周暨柳琴戏论坛”上,《王祥卧鱼》一举获得13项大奖。截至目前,该剧已在城镇、社区和农村演出60余场,观众近20万人次。
该剧共分为《泣泪牧牛》、《风雨辞教》、《沂河踏歌》、《毒谋除祥》、《卧冰求鱼》、《孝德感天》《喜气盈门》七场。《王祥卧鱼》以“孝文化”为主题,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元素,表达了“家和万事兴”的文化理念。
第五届临沂书圣文化节 >
新闻快讯
《王祥卧鱼》感动临沂
2007-09-06 08:36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86
今晚,第五届书圣节闭幕式上,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与观众正式见面。孝子王祥卧冰求鲤的动人故事感动了现场众多观众。
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分为7场,历时两个小时,讲述了一个在沂蒙大地流传了近两千年的动人孝行故事:东汉琅琊少年王祥在继母的虐待下,依然为母卧冰求鱼。王祥以广博仁爱的胸怀以德报怨,保住了一个完美和睦的家庭。《王祥卧鱼》在舞台构成要素上,用夸张的艺术手法,采用现代舞台常用的多媒体手段,使整部戏达到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在表现内容和形式上,以“孝文化”为主题,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元素,表达了“家和万事兴”的文化理念,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该剧由国家一级演员梁福生饰演王祥,是一部以情感人的剧目。在5日晚的演出中,现场观众都被剧情深深吸引,特别是看到第5场“卧冰”和第6场“留母”,不少观众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王祥卧鱼”的故事在临沂乃至全国都是家喻户晓。临沂人王祥早已成为中国历代孝子的典范,他的故事也成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省政府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临沂的卧冰求鲤传说、柳琴戏两个项目榜上有名。大型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是我市重点打造的文艺精品工程,用柳琴戏的方式来再现了孝子王祥的感人故事,它融合了这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现,同时对于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也有重要意义。
记者李菲菲 金成远 邱柏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