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左权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3月28日,晋中市人民政府公布全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左权县“左权开花调”、“左权竹马”、“‘一江晚霞’剪纸”名列其中。
名录是政府公布的,但却是由人评选出来的。左权县优先保护的三个项目,的确无法展示左权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我略略思考一下,先做个小盘点。我以“★”的多寡,表示强调程度的高低,“★”越多,说明目前我认为保护的力度应该越大。
一、语言
★★左权方言。
二、民间文学
★★★1、风物故事:羊角十八盘故事,拐儿黑龙潭、手踪崖故事,龙泉故事,高欢堂故事,石佛寺故事。
★★★★★2、革命故事:左权将军的故事,八路军总部的故事。
三、民间美术
★★★★★1、左权炕围画:已经行将消失,但曾经那样的流行。
★★★★★2、婚俗窗花:在左权县,婚俗窗花远远比“一江晚霞”的作品更有普遍意义,而更加显示了民间美术的特点。“一江晚霞”一直走到今天很不容易,值得肯定,但是他们的作品更侧重政策宣传,侧重在报刊发表,而不是在百姓的生活中。如果他们的作品算“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刘有根先生苦心创作的散文也应该考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3、染彩吊:每年元宵节,小会村的吊把整个的太行山装点得五彩缤纷。这个民间美术样式值得保护。
四、民间音乐
★★★★★1、民歌,不仅仅是开花调。在全国以开花调为住保护的话,就晋中或者山西而言,应该保护全部的“左权民歌”,开花调之外的歌种也要保护。
★★★★2、吹打乐。散落在左权各个村庄的吹打乐队,正在为录音和高音喇叭所冲击,需要保护原声。
五、民间舞蹈
★★1、龙灯与狮子舞。
★★2、高跷。
★★★★3、舞蹈化了的小花戏。
六、戏曲
★★★★★1、传统小花戏。在国家级保护名单中小花戏因为报舞蹈而没有成功,但是,在大部分戏曲词典里,都将左权小花戏算做地方小戏。在晋中乃至山西范围内,“左权小花戏”应该作为整体保护。
★★2、晋剧、上党梆子、豫剧。在左权县有过这些剧种的职业或业余剧团,群众基础好,可以适当考虑保护。
七、曲艺
★★★★★1、盲人说唱。左权县盲人宣传队历史悠久,近年研究也很深入,县里也比较重视。
★★2、板话。以《李有才板话》为最好的代表。几年前麻田的一个领导还和我说怎样保护“板话”,后来就没有了下文。
八、习俗与岁时
★★★★★1、闹元宵“串火盘”习俗。这是所有左权人最热衷的事情,是左权民间艺术与习俗最大看点。从正月十四一直红火到正月十八或者二十。可是准备工作从腊月就开始了。把各种表演艺术样式和美术样式结合起来。没有这个习俗的延续,太行山的正月就逊色很多。
★★2、婚礼“三天没大小”习俗。
★★3、祭祖习俗。
★4、避讳习俗。
九、竞技
★★★★1、麻田梅拳。我小时候,因为父亲习拳,他经常与麻田来的拳师切磋技艺,所以我认识不少麻田梅拳的代表性人物。他们与桐峪的拳术不是一派,在正月县城闹红火,还有点摩擦。我父亲成了梅拳在县城北街村推广的代表性人物,培养了鲍二孩(已去世)、赵玉生、刘向青、王小春、李二虎、刘云等年轻习拳人。不过现在这些人都快五十岁了,似乎也都不怎么谈论拳术了。而麻田习拳的传统也保护得不是很好。
★★★★2、桐峪洪拳。
★★★★3、拐儿六合拳。
由此看来,晋中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与评选工作,需要更加对本土文化以理解,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以理解。如果不深入研究,必然成了不着边际的乱弹琴。做了很多的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8:24 200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