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丹:梦游在昆曲之外

(2008-03-07 18:16:50)
标签:

于丹

昆曲

小说之美

文化

于丹:梦游在昆曲之外

 

 

 

    于丹教授的《游园·惊梦》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接着由中华书局出了书。出了书继续在电视台播,影响可谓大矣。一开始觉得新鲜,看看吧。结果,看完了《游园·惊梦》,还是不知道什么是昆曲。
    于丹喜欢昆曲或许是真的,但是,讲述《游园·惊梦》的于丹始终梦游在昆曲之外。除了昆曲,于丹也应该喜欢诗歌、小说、话剧或者其他造型艺术。用于丹现在的讲法,她可以把古往今来的,文人创作的,民间流传的,所有的艺术样式用这七个标题统统讲一遍。这标题是:“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
    绘画不能这样讲吗?能。古今多少画,稍微熟悉一下,一一举例而来即可。
    诗词不能这样讲吗?能。李白是梦幻的,陆游是深情的,岳飞是悲壮的,辛弃疾是苍凉的,李贺是灵异的,柳永是风雅的。
    话剧也如是,雕塑也如是,音乐也如是,舞蹈也如是。
    惟独小说不能这么讲,这不是因为小说没有这七种美,而是二十年前,俞汝捷先生已经这样讲过了。俞先生在《青年文学》的前身连载了两年的系列理论文章,叫《小说之美》。两年二十四期,正好二十四篇,于是书集辑成《小说二十四美》,1987年3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有较大的影响。
    《小说二十四美》包括了于丹的这七种美。于丹这样一讲,肯定有剽窃别人劳动成果之嫌。
    用概念去套作品,或者拿起作品往概念的套子里塞。这就是于丹解读古代经典的手法。她讲《论语》《庄子》,诟病她的人很多,可我没有看,不敢妄议。但是因为喜欢昆曲而看了于丹版《游园·惊梦》,我觉得与其说于丹是学问家,不如说是演说家。学问家要缜密的思考,演说家只要口才与激情。学问家要“多疑”,演说家要“大胆”。

 


    马东陪于丹坐在皇家粮仓,马东对昆曲一无所知,于是于丹说什么便是什么。众多的昆曲名家来捧场,但是这些名家的所有名气加起来也没有于丹丢掉的多,所以,名气就是话语权。于丹版《游园·惊梦》是一堆聪明人的梦话,是一堆悦耳动听的废话。对于昆曲的普及,于丹说了,和没有说一样,除了她本人拿到二十万报酬是有意义,对想了解昆曲的人而言,一无可取。
    因为于丹在昆曲之外,梦游。
                                     13:29 2008-3-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