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左权将军
左权将军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643
  • 关注人气:15,64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浪转发<新京报>的文章,我的遗产日随想昨天见报

(2007-06-13 13:59:28)
文章被编辑处理过,公开发表,处理一下很好.可以点击阅读:
 

刘红庆:我们该以什么态度对待文化遗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00:25 新京报
 
 

    作者:刘红庆(北京戏曲爱好者)

 

  从6月5日到6月7日,有三台地方珍稀剧种在民族宫大剧院演出。荟萃了全国十个省市的26个地方剧种。我全部看下来,可以说台台精彩。但是,更多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朋友,对这个活动,都表示“不知道”、“没听说”、“没有票啊”。

  有个观众接受电视台采访,说:“票是人给的,以为是服装表演。”来的人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来,来了是地方小戏,他们说最喜欢的就是“滑稽表演”。

  专家精心准备,地方积极配合,国家拿钱把艺术家从全国各地请来,在文化繁荣的北京却遭遇了三个尴尬:媒体没有关注,商家没有参与,观众一头雾水。

  演出票是统一配发的。想看戏的人,得不到票,得到票的人又不想看戏。我在民族文化宫帮助散发节目单,许多持请柬来观看的男女,一进门就问:“ 相声?小品?”如此好的戏,如此丰富的展示,现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座位空着。不空着的座位坐着对戏曲没有感觉的人。

  来观看的观众,随意走动,随意照相摄像,随意说话。演员的版权在哪里?

  一些博物馆珍品往往禁止照相,要保护遗产,为什么民间就可以这样随意挥洒?珍稀剧种可不是赶庙会啊!

  北京市为了打造国际化的大都市,每年都搞“国际音乐节”、“国际戏剧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进行的,就有“现代音乐节”、“法国钢琴节”。但是,与这些国际品牌相比,传统的文化遗产还是显得太不商业,太不规范,太像农村集市和庙会。北京市把当天的活动设置在太庙,也便充分地证明,他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庙会了。是廉价的,是凑热闹的。

  理念,核心的问题是对待遗产的态度。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才能博得大众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我拿到票后和原生态爱好者联系,三十张票几个电话就被定出去了。而看了演出的朋友都说好。

  因为花的是国家的钱,所以组织者在办这些事的时候仅仅盯住了领导,市场、传播、受众不是他们考虑的因素。所以这些尴尬就难免了。为什么演出者的精彩故事不能被宣传出来?为什么遗产的重要性不能通过感性的文字打动观众?为什么主持人的讲解不能更富有深情和感染力?

  一流的演出,摊上不入流的宣传和组织,这个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珍稀剧种展演没有散发出应有的光彩。文化遗产日,每年一次,但这样的活动,又唤醒了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