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6个珍稀剧种亮相“文化遗产日”

(2007-06-05 22:50:09)

 

26个珍稀剧种亮相“文化遗产日”
独不见左权小花戏  
 26个珍稀剧种亮相“文化遗产日”
 

    昨天白天和一位山西来的朋友忙了一天。下午回到家,才想起由田青组织的地方珍稀剧种该上演了。发了短信给他,他说当晚找他的助手取票。
    很快就联系到了票。
    2007年6月5日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正式上演。首场演出是福建专场,我看到了莆仙戏《千里送》、梅林戏《背子赶会》、高甲戏《骑驴探亲》等8个剧种的经典折子戏片段。
    今天晚上是山西专场,没有左权小花戏。
    田青去山西审戏的时候还说到小花戏,回来就没有了。
    左权小花戏走了完全舞蹈化的路线,戏剧的成分大大减少。但是,今天的小花戏,连自己最基本的舞蹈语汇也丧失了,怎么在全国的大舞台上立足?


连接:

    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被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6月9日是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从6月5日至9日,展演中演出的珍稀剧种,将以4台晚会汇集福建、山西等10省区的26个剧种的26出经典折子戏片段,集中展示中国戏曲艺术在唱、念、做、打诸方面达到的成就。即将亮相的还有五音戏、苏剧、临县道情、川北灯戏、青海黄南藏戏等。
    据介绍,中国戏曲艺术中,存在“大戏”与“小戏”的功能分野,存在农村与城市的风格差异。此次展演的珍稀剧种,除了晋剧、蒲剧、闽剧、梨园戏、莆仙戏等地方大戏外,其他均属地方小戏和民族戏剧。
    中国艺术研究院提供的数字显示,中国戏曲剧种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368种到80年代初的317种,再到2005年统计的267种,半个世纪减少了近百种。如罗戏、卷戏、清戏等曾经有着广泛影响的声腔、剧种,其演出团体锐减甚至已完全消失。
    于是,中国戏曲艺术遗产的保护,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受到保护的戏曲剧种达92项。
    据了解,虽然半个世纪内许多剧种消失,但在一些地方依然保留着较有生命力的戏曲文化生态环境,特别是福建、山西,戏曲生态尚保持着旺盛的自我发展潜能。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这些地方,除了数量众多的民营剧团活跃在民众生活中之外,还包括在传统祭祀和民俗生活等礼仪格局中传承的诸多戏曲艺术,甚至许多戏剧形态正从民间说唱中孕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强调“文化生态”概念,为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与保护增加了研究的新视角,这也是此次展演集中展现两省戏曲文化遗产的初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