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家庭图书馆的困顿与出路
时间:2006-12-21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近年来,我省有不少农民自己创建家庭图书馆,免费为群众提供读书机会,受到农民们的称赞。但是,这些倾其所有建成和维系着的图书馆,目前却举步维艰———
家庭图书馆,撑起百姓读书一片天
“全民读书月”活动开展以来,左权县麻田镇农民张小宝的家庭图书馆比平时热闹了许多,新、老读者络绎不绝前来借阅新书或整天泡在他的图书馆里读书,他们中有本村人,有邻村村民,也有不少学生娃子。为服务大伙儿读书而整天忙得脚不着地的张小宝心里乐呵呵的。他对笔者说,有人来读书他就高兴。办个图书馆,没人光顾,还有啥意思?
张小宝的家庭图书馆创办于2000年。高中毕业的张小宝当过10年小学教师,酷爱读书,是村里的文化人。当时,看到当地许多农民想找一些书籍学技术很困难,再加上本地一些年轻人素质低,不断惹是生非,张小宝便萌生了办一个家庭图书馆的想法,一来满足农民求知的欲望,二来引导年轻人读书学习,干点正事牞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和村里不少文化人的赞同和支持。于是,他将自家东、西两间共70多平方米的住房腾出来,改造成了家庭图书馆,群众可以随时前来免费借阅。7年来,他通过外出购买、低价回收、以劳动换取、用自己收集的奇特石头与树根等物置换、向朋友和熟人求助等方式,一本一本地充实着馆内藏书,使其由当初的几百册纸质图书扩大成了今日的2万多册纸质图书、4万册电子图书。为了丰富馆藏图书,他戒掉了烟、茶、酒,终年不敢吃肉,除最低限度地维持家庭生活外,他把自家所有的收入几乎都用在了图书馆,至今已先后投入约10余万元。
据调查,像张小宝这样颇具规模的家庭图书馆,在我省农村大概有50多所。永济市张坊村的杜德建家庭图书馆、忻州市的崔文俊家庭图书阅览室、河津市城关北街的郝发智家庭书屋等等都是藏书几万册以上、有多年免费开放历史的图书馆,在当地有口皆碑,成为一道文化风景。省文化厅有关人士接受笔者采访时说,长期以来,农村文化信息资源相对匮乏、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民素质的提升。我省一些农村文化人靠省吃俭用创办家庭图书馆,免费服务农民,引导他们读书,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增产增收和农村稳定,确实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是一个有远见、得民心的举措。
笑脸藏忧虑,境遇艰难窘迫谁人识
农民家庭图书馆得民心、受人赞,可这笑脸背后却藏着诸多忧虑。今年9月,张小宝鼓足勇气向社会各界发出一封求助信:由于资金严重紧缺,图书馆图书的增加与更新速度和馆舍简陋已跟不上农民读书的需求,请社会各界给予帮助……
张小宝的这种境遇代表了家庭图书馆目前的最大困难。其实,困难还不只是购书资金紧缺。据笔者调查,农民家庭图书馆所面临的艰难窘迫境遇主要有四个方面: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是最突出的问题。一个收入不高的农民创办图书馆,并想方设法拥有了上万册甚至几万册藏书,这确实叫人震惊。但他们在馆舍建设、配套设施、图书管理、推广应用等方面都缺少一套科学规范的方法与制度,致使其利用价值减小。加上缺乏建设资金,不少馆舍简陋、破烂,图书遭受严重破坏。
第二,藏书质量不高,贴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实际的图书就更少。这些图书馆是农民省吃俭用创办起来的,藏书多是靠购买折价书和社会捐增“东拼西凑”而来,图书结构不尽合理,很难有大量适合农民、青少年阅读的高质量图书,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第三,缺乏持续稳定的图书资源补充。由于资金限制,这些图书馆不能有针对性地购买图书,也不能经常性地购进新书充实,致使藏书陈旧、新出书短缺、实用书稀少,对读者吸引力不够,严重影响了图书馆发展。
第四,图书流失严重,成为致命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农村的实际情况让他们不可能实行那种收取押金的规范的借阅登记办法,使许多图书有去无回,也无法索要赔偿。
你我共关注,期盼农村书香更芬芳
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而在农村下大力气建设“家庭图书馆”工程,无疑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张小宝、杜德建这样先行一步建成并很好地服务了农民的家庭图书馆,怎样才能走出困顿,更好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呢?
有关专家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尽快转型,寻求政府支持,这是最根本的出路。山西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图书馆学研究专家李景峰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由于体制等原因,农民家庭图书馆纳入不到政府管理体系,主体不明确,投资没渠道。只有实行转型,政府才能够投资,社会、个人也才敢投资,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走出困顿,才有持久性。否则,农民自己的力量毕竟有限,社会支持也是支离破碎的。”
其次,在鼓励为农民办图书馆以及社区、工厂办馆上,政府应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这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更要将其纳入公共图书馆建设,用专业要求来规范,在资源共享上发展。
再次,既然是农民图书馆,就一定要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李景峰指出,农民家庭图书馆在藏书、读书、用书上,必须与农业技术应用、农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再一个,必须拥有高质量的、不断更新的图书和科学规范的管理。图书馆学研究专家、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原晓冬向笔者坦言,图书是图书馆的生命,没有图书,特别是没有适合农民需求的高质量图书,农民图书馆就没有生命力,而科学规范的管理是图书提高有效利用率的最重要一环。
最后,要发挥图书馆的辐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的文化教育、知识讲座和信息咨询等活动。原晓冬说:“这一方面可为群众提供更多相关服务,扩大图书馆影响,另一方面也能尝试走以活动养馆之路。”
曹俊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