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里的青春往事》
自 序
“敬惜字纸”这个老词在我小时候是外公告诉我的,但是外公本人似乎并没有严格地照着去做。因为有一次在一个坏亲戚的怂恿下,由外公做主卖掉了我收藏的很多的报纸,20年前,似乎还卖了80块钱,可见是很多了。那件事我是很恼火的,虽然没有抱怨过,但心里很不舒服了一阵子。
外公能认识字,但是文化程度却不很高,早年是在和暖的阳光下给幼小的我包书皮,大约能读懂书上的字。后来订份老年报看看,也就是了,并不见他认真地读什么书。倒是每年一本的《皇历》他是经常看的,可能偶尔在上面记点什么。但是一年中最仪式化、最隆重的一次写字是腊月二十几的写春联,早年是叫了别人看不上的右派刘致和来家里写,后来我大点了,刘致和也平反离开了我们小城,我就去找人写。
“敬惜字纸”的传统怎么就成了我的一个癖好?我不知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不会拿着书报随便扔掉了。尤其是我写的或者写给我的文字,更是在专门的地方系统保管。这包括我的上课笔记、各种作业,以及工作后写给学生的范文和学生写给我的请假条。
这其中最成规模的,怕是我的日记,和朋友们写给我的信了。
日记不说,因为就是日记,非常个人化的写作。但是最近在北京开一个民间的全国日记大会,我的一个老朋友热心参加,我觉得他们为日记而日记,能有什么意义呢?日记仅仅是一个文体,兴师动众地聚会,想做什么?能做成什么?小说、诗歌可以评个奖,日记各人是各人的,鲁迅日记和雷锋日记,各说各的事情,在一起怎么个交流?
我保存的书信里,没有自己写的,都是别人写给我的信。最早的一封是1979年7月21日刘廷儒写于上其至家中的,那时我们都才14岁,刚刚结束中考分了手。这封信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快30年的时间了。我们从少年步入了实实在在的中年。
这些信的总数不下600封,说是财富也不能变现,说是没有价值,却几乎陪伴了我整个的青春岁月。因为这些信主要是1979到1997年之间的书信,1997年之后,朋友们都成了家,再往后,手机、电子邮箱的普及,信息还有,书写已经不需要了。所以这600封信里都是说的我和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青春往事。
近日连续被李斌兄逼迫,翻阅了长久以来不曾翻动的旧信和日记,倒生出些别样的情绪来,于是想:闲着的时候,选择其中有意思的一些,写成一组系列文字怎么样呢?以书信为线索,讲述我和我的朋友们共同经历的那些悲喜和快慰,讲述被我们不经意间消磨掉了的青春,讲述只有我才可以破解的文字背后的友情,勾画出被岁月遗忘了的青春印迹。这是不是也算一份让自己舒坦从容,让朋友有个念想的闲情?
红庆 21:27 2006-10-26
前一篇:龙新民是干什么的?
后一篇:聪明的女人什么情况下不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