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歌赛观察(1):回归真民族,避免摊大饼
青歌赛观察(2):占明:不可饶恕的错误之后怎样?(2006-5-12)
青歌赛观察(3):青歌赛,生生逼出个原生态
青歌赛观察(4):原生态赢了,李双江疯了
青歌赛观察(5):金铁霖找不到回家的路
青歌赛观察(6):蒋大为因丢帽子将被“收容”
青歌赛观察(7):
“民族唱法”歌手
情商太低
30日晚,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进行了民族唱法个人第三场20进12的比赛,其中一个环节是“命题对话”。给出的四个选项是:一、我的父老乡亲;二、我的第一次挫折;三、那首难忘的歌;四、小曲好唱口难开。整场20个选手,选择一、三的为多数,有几个选择了二,没有人选择四。
民族唱法唱的不好,是预料中的,预赛的时候看,核心是没有一个好作品,或者说,没有一个说人话的作品。“五千年”“长江长”“父亲山母亲河”,统统大而无当,言之无物。赵季平的《断桥遗梦》留给观众的只是几个歌手反复演绎的印象,作品怎么样?实在说不上好。
没有想到的是“民族唱法”的歌手在“命题对话”环节的表现。都大学毕业了,口头作文的水平相当于现在教育体制下小学三年级的水平。为什么强调是“现在教育体制”?因为,一个八岁孩子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的话,说话还基本是可爱,一经过老师的训练,出口的基本都成了假大空的东西。
余秋雨在最后点评的时候说的很精彩,深深地表达了他的痛苦和忧虑,主持人、歌手、民族唱法的评委都在认真地聆听,但是我想他们未必明白。
“民族唱法”歌手的歌没法听,“民族唱法”歌手的话没法听。本以为他们唱不过原生态的歌手,说总归是他们的强项,因为他们已经被都市文明同化,我们听起来可能更入耳,但是事实是,他们说话也不及原生态歌手。
为什么?“民族唱法”歌手情商太低!
拜技术主义彻底完结
许多“民族唱法”的歌手也不是大城市的孩子,他们从中小城市甚至边远的山区来,但是,他们和他们的家长认为,唱歌是要经过专家指导和学习的。于是,他们花了极大的代价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北京求学,拜在这个或那个声乐教授的门下刻苦练习。老实说,西洋的一套技术他们有了,但是歌没有了。他们觉得好歌难求,于是至少有五六个歌手同时选择了赵季平的《断桥遗梦》。如果歌是发自内心的,何苦到处求歌?如果心中已经没有了歌,掌握的仅仅是技术,这技术有什么用?
蒋大为不知羞臊地一个劲的在第二现场讲技术问题,但是,第一现场最缺乏的恰恰不是技术,而是情商。
一个歌手说,自己要考研究生了,父亲突然脑血栓,她为了自己成功就没有回家。
一个歌手说他父亲病危的时候要求他唱一首歌,他说太晚了就没唱,第二天爸爸死了。
一个歌手说乡亲们为了他上学,卖了耕地的牛……
余秋雨说分量“不对称”。我想,歌手在一分钟时间里压缩了很多内容进去,不一定都说的是事实,所以我们不能用他们的话指责他们的行为。但是,就他们讲出来的生活逻辑,这个被虚拟的“我”的确不配做个艺术家。个人的成功重要还是有生命危险的、生活困难的亲人重要?你们在一个劲地求学的路上,惟有前面的技术有着诱惑的光环,其他的都无所谓。
一个麻木于人情或者没有了对亲人关爱的人,他做了艺术家有怎样?
情商还要靠土地培养
流利的普通话训练和字正腔圆都是外在的,关键是用这些表达什么。因为感情苍白,从城市的少年宫、音乐学院附中到著名专家的点拨,再演绎著名作曲家的作品。“民族唱法”歌手太顺利了,没有一丁点的心灵的积淀,只有对技术的膜拜。
我们怎么可能指望他们唱得好,说得好?
原生态歌手当然没有上过那么多的学,主要是局限于条件。他们在边远的地方过着艰苦的生活,歌是他们生活的内容。他们很少得到所谓专家的指点,但他们传承的是祖先留下的歌。这些歌在演唱时当然是需要技术的,但是,这些技术为它的大文化所笼罩,因此,我们看见的不是技术,是快乐的生活。
原生态歌手唱的好,没有想到他们说的同样的好。为什么?因为他们懂得生活。他们没有像“民族唱法”歌手那样为“技术”而一叶障目,他们看到是整个的承载他们歌声的那种鲜活的生活情态。还有,即使口头作文,他们也没有像“民族唱法”歌手那样被僵化掉。他们说人话。
在现场的余秋雨、赵易山都觉得原生态歌手的话很有震撼力,这不是技术,这是生活的魅力,是人的魅力,是大文化的魅力!
教育祸端起于50年前
为什么人越教越傻了?
20世纪50年代,我国有一批音乐家非常重视民族民间的东西,典型的是王方亮组织的陕北大姑娘合唱团。太行山深处左权县年仅16岁的民歌手刘改鱼被请到中央音乐学院担任民歌教员。而现在,在音乐学院的都是研究生以上的学历,但基本是从书本到书本。现在谁还想到请民间的歌手进课堂?基本都是留学归来好教书。
我的朋友石占明就住在一所小学的旁边,但是学校的音乐教师是师范毕业的,会在风琴上弹课本上的歌,但是所有的左权县的小学音乐教师,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占明会唱的民歌,并且没有占明唱的好。我曾经向一个小学校长推荐占明教小学生民歌,校长觉得不可行。
其实和这位校长一样观念的人很多,上个世纪50年代,逐渐形成主流的观念打压王方亮,陕北大姑娘合唱团解散。主流的观念只认西洋唱法,以西洋唱法改造我们的音乐,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实践,音乐比赛,都以西方的一套为榜样。50年来,成效是有的,这就是我们知道有《图兰朵》不知道有“海菜腔”,知道有帕瓦罗蒂不知道有侗族大歌。
于是,原生态一出来,大家都傻了。
12:30 2006-7-3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