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断想

(2006-06-10 22:44:57)

只要遗产不要文化
——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断想
 
 
刘红庆

    1999年第50万台施坦威钢琴巡游世界来到中国的时候,我以一家音乐杂志记者的身份前去采访,那个我至今都记得名字的中国人施岩送了一个小小的银质钥匙链,是施坦威商标形状。后来有不止一个乡下来的朋友建议我将这个东西打成一个戒指。
    外婆去世的时候给她的女儿们每人几块银圆。其实我应该有一块的,因为外婆病重的时候,她要塞一把银圆给我,我没有要,只随便拣了一块收起来,说做个纪念就行。后来几经变乱,我的那一块银圆就再也没有看见过。但是,弟弟知道母亲有几块银圆,就想要了去,也是打算打成戒指戴。我于是建议,另外买个银质戒指,要把银圆留下。
    外婆家阔大的四合院,先一分为二,后一分为四。其实,真正住这些房子的,都不是争它的人,大家都不去住,但是都要争一块出来,以显示自己享有的继承权。后来各自卖掉,花那点儿钱去。而这样的一个极端合法的过程,毁掉了一个完整的院落。我举过宁波天一阁的例子,那是江南著名的藏书楼之一。它之所以完整地传承下来,是因为无论子弟多少,图书只传一人。于是这些书没有四散而去,直到今天还是一个整体。
    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绝对不仅仅是文物保护部门的责任,如果每一个人心里没有一份对祖先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尊重,只要遗产,不要文化,那么,我生活了三十年的小院没有了,他生活了三十年的小院没有了,你生活了三十年的小院也不会有。于是,大家都找不到自己的故家,我们都成了异乡人,永远的异乡人。
    昨天晚上为庆祝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部组织了一台“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大型演出,我从田青老师手里要到一些票,其中5张给了我们出版社社长。我并不是因为他官大,是因为他和他的妻子余梅喜欢,在他们周边团结了一群痴迷文化遗产的朋友。我间接地听说,我们社长把手都拍疼了,因为演出太精彩。
    今天,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直播了四个小时的《中国记忆》,我从早上一直看到午后。我没有觉得节目多么到位,但是这份情感,这份眷恋,依旧让我心有所动。
    贵州一个侗族山寨,一个百年的风雨楼遭遇洪水冲击断毁,当地的居民用生命保护它,不远千里沿河而下去寻找风雨楼的构件。一个村民说:“这个风雨楼没有了,我也就没有了。”他的朴实的表达,多么深刻地告诉人们:人是环境中的人,是记忆中人,没有了特有的环境,人会心浮气躁,不知所归。这难道不是现代人的通病吗?
    成吉思汗陵人称成陵,当时国家要花钱保护它。但是,当专家去了现场,知道800年来,是成吉思汗的随从及其子孙一直在这里守护着,于是,国家的政策便成了对这群人的保护。他们已经在这里守护了800年了,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传统,比海外老板投资多少钱都重要的保护的资本,为什么不保护居住在成陵周边的老百姓和他们对成陵的情感呢?
    在北京,我的同事正在策划一本书,是讲一个家族几百年来保护袁崇焕陵墓的故事。几年前政府特别希望这户人家迁出袁崇焕陵墓,将陵墓交给文物部门管理,但是马上有学者反对,说这户人家在这里住了700年了,不论多少战乱,他们都与袁崇焕陵墓同在,现在把他们迁走,还有谁更合适来保护袁崇焕陵墓?
    我听左太北说,在河北涉县左权将军陵墓旧址旁,就有一个当地老汉在守护这个已经空了的将军墓,所以这个墓一直像刚刚建成一样,完整而安详。左太北每一次去,都能见到这个老汉,有事没事,他都来打理打理。有这样忠诚的人,我们怎么忍心去伤害他的情感?我们怎么忍心再去动那里的一草一木?
    麻田已经好久没有联系了,可不断有人向我打听麻田的事。我当初想表达一下的,就是不要伤害当地人的情感。有正确的思路,可以引导农民兄弟保护好麻田的山水良田,没有更好的办法,也绝对不要为了引进几个钱而留下永久的遗憾。谁对麻田有感情能比麻田人自己更强烈?
    榆次老城的做法,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在老城开发前,我在那里住过几年,但是开发之后再去,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用十个字概括,叫“只见榆次城,不见榆次人”。一切为了取悦观光客的耳目,盘算的是观光客的钱袋子,文化承载的东西一扫而光。没有口碑的传播,怎么会有长远的发展?榆次老城是一座死城,建榆次老城与建横店影视基地如果是一个出发点与思路、概念的话,这是保留城市印记,还是建布景道具?
    榆次后沟也是今年五一前夕去了一次,但是,我最不能满意的是柏油马路修到村口,水泥硬化了地面的停车场巨大无比。既然是农业风光的观光点,为什么不换个思路,在与国道交叉的路口,就保留原有的土路,让马车、牛车载客进村?这段路有20里吧,两边都是很好的农田和桃花,真的有回到过去的感觉。假如当地人出行需要方便,至少可以有两条路线,互相不要见面。如果去一个农业文明生态村参观坐的是轿车一路柏油马路直达,在村里只有十来分钟的逗留,即使从旅游的角度看,也不能算是一个好项目。
    榆次东西顺城街的改造,我是绝对怀疑的。本来认真考虑一下,可以在老城之北,保留一条20世纪大街,到迎宾路往北,再建设21世纪的项目。但是现在不,老城出来,全部改造。其实,在许多左权人心目中,榆次就已经是相当现代化的了。从最西边的锦纬厂算起,依次我记得的有八一饭店、第二招待所、人民澡堂、晋华礼堂、晋华纺织厂、工人文化宫、新华书店、儿童花园、榆次电影院、百货大楼、晋中饭店、邮局、前进剧院、市委市政府,一直到猫儿岭战国古墓群。几乎都是20世纪最好的标志性建筑,现在大部分都毁掉了,没有毁的可能也换了名字。
    老城是为了旅游,改造顺城街是为了显示政府的作为,有谁把文化的传承放在心上了?粮店街,石太线上粮食集散地形成的街道,现在还能找到什么?听说有人为了取直顺城街,想把锦纬厂一分为二,多么荒唐的想法啊!一条笔直的街道如果是以牺牲一个巨大的园林式厂区为代价的话,这个代价也太大了!谁说街道直了才能算好?
    只要遗产,不要文化,这是一个时代的通病,谁把话说多么重,都很少发挥疗效。但是今天,国家以法的形式确定了一个“文化遗产日”,这仅仅说明我们的政府部门意识到了整个社会有一个病在,便设立了一个科室,下面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一个施坦威的钥匙链,算不得什么,但是它是施坦威(世界最好的钢琴品牌)的。几块银圆算不得什么,但是至少是清朝的,祖上给我们的。这些东西我个人不想毁掉,尽快它们也不值钱,但是把它们做成戒指肯定更不值钱。其实,只要我们肯静下来想一想,检点一下曾经的想法,未来是不是会多一点文化,少一点遗憾?
                                               22:48 2006-6-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