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一直在旅途中,重读三遍《小王子》没能实现,老老实实的不敢开口找主持人领学习资料,一转眼,又到了交第一次作业的大限……长期垫底的落后生最后也只能剩个态度了,所以,作业不敢不交。
《小王子》——直到四十岁的今天,我都没有真正读懂它。仿佛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生命体验,不同的时候读《小王子》又有不同的阅读感受。
这是一本有着许多现实庞杂的影射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本适合任何年龄段的读者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孩子从中读到小王子,成人从中读到自己。
从故事情节上看,《小王子》是一篇寓有深意的哲理性童话小说,文中充满各种隐喻,但各个年龄层的读者对书中隐喻的理解会受其知识背景、社会经验的影响。
从隐喻的解读过程而言,读者随着自身知识的积累,社会阅历的丰富,人生经验的获取,将越来越接近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思想与内容。
写作业前把1974年英国电影版《小王子》电影翻出来看,看之前并不抱期待,不曾想却很是喜欢。
这部老片对于原著是近乎虔诚的尊重,除去按电影结构进行的剧情删减之外,其余基本还原了原著,甚至于每一句台词。
很喜欢影片中的小王子,喜欢狐狸。也清楚记得轰动一时的2015年美国电影版《小王子》,有美式精致动画画质和娱乐属性,也有法式的细腻情感,用讲故事和“戏中戏”的方式构架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体系,将原著《小王子》的故事融入到现实世界中。
可相比之下,似乎并不如74版来得纯净。
不过两部电影《小王子》的主旨是殊途同归的:拒绝做无聊的大人。
我想这也是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所希望通过作品传递的主旨吧。
圣埃克·苏佩里不但是一位蜚声文坛的作家,更是一位经历特殊的飞行员。《小王子》是他在美国养伤期间完成的作品,简单的意象却勾勒出了非常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时是1942年,正值二战,整个欧洲社会面临非常大的危机,联系到法国当时的文学背景,我们也可以发现书里面渗透出很多的存在主义味道。所以这本书绝对不紧紧是一个单纯的童话故事,远离现实和政治。
1942年到1943年,在《小王子》的创作期间,圣埃克·苏佩里一直心情苦闷、压抑。据说那段忧郁的日子里,他在给友人的信上,这样写道:“这儿有一颗干涸的心……一颗干涸的心……一颗干涸到再也没法生出泪水的心!”
在这样的创作状态之下,《小王子》中仿佛出现“驯服”、“爱”、“友谊”、“责任”、“幸福”、“选择”、“孤独”、“占有”、“死亡”等主题用词,在今天看来,似乎更像是一本寓言体小说,圣埃克·苏佩里把自己的困扰和思考巧妙地融入小说,并藉此反射当代人们的生存状态。
小王子是书中当之无愧的主角,他跋涉千山万水,不远万里来到地球,结识了沙漠中的飞行员、蛇、狐狸等众多生灵。他与飞行员结下深刻的友谊,猜透蛇的谜语,“驯化”了狐狸。最后,小王子选择以肉体消亡的方式,让他的灵魂返回到自己的星球,与他日思夜想的玫瑰花团聚。
可如今重读这本书,让我更为着迷的是书中那只睿智的狐狸。
【“最好还是在原来的那个时间来。”狐狸说道,“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
浓浓的仪式感,却渗透于生活的细节中。
狐狸告诉了小王子这个秘密:“本质的东西用眼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看见。”是他,把“驯养”这个重要的概念告诉了小王子,让小王子明白了“正是我为我的玫瑰花费的时光,才使我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明白了“对我驯养过的东西,我永远负有责任”。来到地球的这一年中,小王子懂得了爱。
很想说说近日刚上映的《小偷家族》,1997年唯一一部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日本电影,完全以底层生活、甚至小偷的价值观去拍摄的电影——导演是枝裕和的创作灵感来自日本媒体报道的一则有关养老金欺诈的社会新闻:家中的老人去世后,家庭成员隐瞒了老人的死讯,继续违法领取老人的养老金。而这样的一群底层人们,在影片中以小偷家族的身份出现,影片中的奶奶辞世后牵扯出一连串惊人的秘密——这一家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还一同卷进一桩犯罪悬案中。
这是一部让人看到心碎的电影,导演是枝裕和并没有认为这一家贫穷的人是犯罪严重者,只是在不能自由选择的人生中的不得已之举而已。
而在这整个不能选择中,初枝婆婆对信代说的一句“你选择了我”是多么闪亮,就像信代在审讯中提到了“捡拾”,他们就是在荒凉的世界上捡拾对方的人,这不只是一种相濡以沫,也是《小王子》里的“驯养”一般的爱吧。为了他人而偷生,偷生才有了意义。
选择的过程也是个学习的过程。在选择中,我们学会理性比较,学会价值证成,学会认识自己,学会负起责任,也学会彼此驯服。
而在驯养的关系里,我们要学会彼此尊重吧,尊重每个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可以有自由意志去活出自己想过的人生,一如书中的小王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