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年北京国际儿童阅读大会-囫囵吞枣篇

(2015-05-23 18:45:44)
标签:

佛学

清华附小

儿童阅读

老师

孩子

分类: 小黑鱼绘本阅读工作室

       敢肯定,本次活动的主办单位把这些与会的老师们也是当成祖国的花骨朵了,施肥浇水不遗余力,恨不得让老师们一口就能吃成个胖子——22日这一天下来,算了一下:

      讲座三场:

      1、国际知名分级阅读专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阅读研究中心理查德.安德森教授关于分级阅读的主题报告《Matching Books To Readers》

       2、儿童分级阅读研究成果“小豆包桥梁书”现场展示报告

       3、安东尼.布朗先生创作谈

       期间,穿插了四节公开课:

       1、低年级桥梁阅读研究课《小豆包奇遇记》(吴琳老师)

       2、中年级绘本阅读公开课《一粒种子的旅行》(王祎老师)

       3、中年级儿童文学阅读公开课《小太阳》(雷劲老师)

       4、高年级绘本阅读公开课《威利的奇遇》(窦桂梅老师)

       除此之外,还有一场名家荟萃的中美儿童文学分级阅读高端对话论坛。

       还有开幕式上的领导发言、还有我必须错过的闭幕式。

       ……

       从早上8:30分开始,一直到晚上6:00,中途只给了1个小时不到的午餐时间,又赶紧返回会场。俺的老腰,俺的屁股……最重要的是俺的脑袋,彻底浆糊!

       这样的高强度轰炸的结果一定是导致消化不良的——特别是像俺这种底子薄的,所以,趁着回忆还新鲜热辣时,能揪出来的赶紧理一理。

 —————————————1—————————————

2015年北京国际儿童阅读大会-囫囵吞枣篇

       德.安德森教授关于分级阅读的主题报告,虽然专业但很实诚,80岁的老教授从科学严谨的客观角度,将lexile分级阅读系统的利弊进行客观详细的阐述。基于图书的可读性而研发的图书分类方式,在美国已有100多年历史,研究人员一直在大量测试基础上进行科学编码,力求尽量找到适合孩子的语言特点。但语言特点从词汇难度及句子复杂程度而言,都无法以清晰的分级概念进行衡量,这也是研发过程中始终无法有效处理的难题。

      语言特点的无法衡量,安德森教授列举了以下几点:

 1、语言的具体性   2、语言的叙述性   3、语言的凝聚力   4、语言的连贯性

5、语言的知识性   6、无法衡量学生对所阅读文本所产生的兴趣

      安德森教授以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文本作为范例来提出一个问题:“这本书是为孩子写的吗?”紧接着又是一个问题:“孩子是否能读阅读这本书?”从而带出他的主题报告中核心所在:

无论何种阅读,都要关注可读性的重要。

儿童阅读时的愉悦体验才是所有阅读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而非阅读形式。

 

     于“小豆包桥梁书”现场展示报告,略过。

     报告前,王蕾提出的两个问题有点意思:

     ——你听说过桥梁书吗?

     场下近千人(全国各地小学老师们),举手的寥寥无几。

     ——你能清楚描述桥梁书的特征吗?

     此时,现场还倔强举起的手,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于是,便顺理成章地开始了漫长的关于“桥梁书”的扫盲报告

     ……

 —————————————2—————————————

2015年北京国际儿童阅读大会-囫囵吞枣篇

《一粒种子的旅行》

       堂课,估计让台下老师们五味杂陈。

       无疑,这是一堂成功的现场教学示范课,从绘本阅读到现场剖析,从分组讨论到思维导图,从书里走到书外,酣畅淋漓,年轻的王祎老师带领着他的班级从容串联每一个环节,可谓一气呵成。

       但,这样的一堂课,不是可轻松复制的45分钟,短短的一节课中,孩子们自然分组的讨论热情,孩子们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和应用,以及老师和孩子们之间的默契,都很是说明了“台下十年功”的硬道理,也充分展现主场作战的优势。

       说回《一粒种子的旅行》,这本书也是我的大爱,竖起耳朵仔细听。绘本的赏析听说在课前已完成,现场的公开课直接进入绘本的剖析阶段,围绕“种子的旅行方式”展开讨论是这堂课的重点,引导孩子们去思考“种子的旅行方式到底和什么有关系?”,把孩子们的关注力拉回书上,仔细观察书本的细节,并分组讨论、搜集答案。

       孩子所找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归纳与整理是这堂课的重心,所以思维导图的重要性凸显出来,老师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孩子们把答案用不同颜色的便笺做归类,并在整理的过程中梳理答案。

      课程接近尾声时,王老师为孩子们展示了清华附小高年级的孩子们所制作的植物标本,鼓励孩子们走出书本,到身边的大自然中去探索种子的旅行方式,这个延伸很赞,也再次见识到了清华附小的“以大带小”优良传统已渗透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

 

     至于安东尼.布朗先生,至于那堂让我叹为观止的窦桂梅校长的《威利的奇遇》公开课,单独写。 除此之外,还想整理的便是中美儿童文学分级阅读高端对话论坛的零星收获。

 

—————————————3—————————————

     坛开始的时候,已然4点半,话题不停地从王泉根老师那儿抛出,接招的有:理查德.安德森教授、常年从事儿童阅读研究的心理学教授舒华老师、清华附小吴岩校长、特级教师李怀源老师、中国少儿图书馆馆长王志庚、以及台湾的林文宝老师

     温文尔雅的舒华老师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她从97年开始研究儿童阅读障碍,并师从理查德.安德森教授,学习美国的分级阅读,并一直尝试从汉语的角度去为中国的孩子找到科学的分级阅读方式。

     通过舒华老师的阐述,才得知,有关专家用了整整30年的时间去研究汉语的阅读最早是如何产生这个大问题,为什么中国很多孩子不爱阅读,舒华老师给出她的两个观点:

     1、汉字学习的困难性——由汉字的复杂特征所决定。

     孩子停留在学习汉字的阶段特别长,在语文课堂上,老师用大量的时间让孩子死记硬背、大量识记汉字,孩子学会了认识汉字,却离中文阅读越来越远。

     2、汉字自身所特有的:语速能力、语音能力、扩展词汇等,在中文阅读过程中对于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汉语的阅读如何分级,是在场专家们谈论的焦点。来自台湾的阿宝教授从“可读性和文学性之间的矛盾”给出他的看法:

     1、关注儿童的阅读,成人自身要注重儿童文学的学习,但这一点,往往被所忽略。

     2、成人所给的书往往太难太文学,忽略儿童的心理需求。应推荐合适孩子起点行为的书给孩子看。

     3、儿童阅读,不仅要关注儿童性和文学性,更要满足儿童的阅读兴趣。

      阿宝教授的发言,言如其人,直言不讳是他的发言特点,他在现场明确指出,阅读是人最基本的能力,阅读是跨学科的,各科老师若不看课外读物,教的课不可能有趣,老师的阅读量越丰富,对于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会越深厚,他的教学也会越有趣。

      最后,给出他的结论:儿童阅读,必须和儿童生活相结合,才会产生实际意义。 

 

     清华附小吴岩校长的发言,是脚踏实地的发言,他的观点:未来的阅读,是基于孩子的阅读经验、阅读兴趣、阅读水平的分级。他把清华附小的实际阅读引导情况进行详细表述:清华附小的阅读课是独立的课程,可在图书馆上,可在班级里上,“3/3/3”的分类方式帮助低、中、高年级的孩子的阅读书籍进行主题设定。

低年级:通过图画书去引导孩子发现内容,引导孩子学习阅读

中年级:阅读讨论课的开设,由一个具体的主题引导孩子展开讨论

高年级:阅读思维课的开设。

吴校长提到一个很有趣的分类,他说整个清华附小,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区:阅读区和非阅读区。确实,如我所见,清华附小的校园里,随处有书,随手可看书。

 

    听到这里,时间已近6点,不得不走了,飞机在催我。临行前,还捞到中国少儿图书馆王馆长给出的一个有效情报:中国少儿图书馆新馆将在6月份开张,届时,将推出一个重量级展览:中国百年童书展,展期:6月1日-7月31日,展品中年代最早的是清代的蒙书。

——————————over——————————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