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老师和出版社的编辑们用橡皮泥捏出的《共读绘本的一年》中瑞妮的形象
四年前,阿甲老师为了更好地翻译李欧.李奥尼的作品,遇见了《共读绘本的一年》。
今天,我为了更好地走进李欧.李奥尼的作品,捧起了《共读绘本的一年》。
阿甲老师毫不讳言他对李奥尼作品的深爱,他知道许多成年读者也非常喜欢,因为每一位具有丰富阅读经验或人生阅历的读者都能从李奥尼的故事中读到点儿什么,并能引发思考和讨论。我也曾和阿甲老师一样,非常好奇,李奥尼笔下的小黑鱼、阿佛、哥尼流、佩泽提诺、亚历山大……到底在孩子们心中唤起了什么?这些疑惑在《共读绘本的一年》中竟然逐渐消散成轻烟一缕,作者薇薇安和书中的孩子们,合力帮我打开了一扇大大的窗,让我看到更远处,云开雾散,绿水青山。
作者薇薇安是一位幼儿园教师,65岁,正面临职业的最后一年,她希望会有奇迹,支撑她能走过未来那些不再踏进从业30多年的幼儿园的日子,同时,她还是一位作家。
对薇薇安而言,幼教工作者是未知领域中的热情探索者,嗅觉灵敏,能很快找到那些不断解开无尽可能的人, 在孩子所展示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面前,她发自内心地赞美和呵护,在这个幼儿园的教学实例中,她把指挥棒交给了5岁的黑人小女孩瑞妮,在瑞妮的推动下,这个班级的孩子沉浸在李奥尼的作品中整整一年,而薇薇安,她起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家的作用,在每个重要环节上,她的引导不着痕迹。
薇薇安通过文字所呈现出的那一年的阅读轨迹,我的整理如下:
1、阅读《田鼠阿佛》时,瑞妮像爱自己一样爱上了阿佛,她维护阿佛也维护阿佛的朋友们:“他们对阿佛确实很好,因为他们知道,思考不是件坏事,而且思考的时候需要安静。”尔后,班级合作制作《田鼠阿佛》的海报,并排演《田鼠阿佛》的故事,瑞妮要求出演的是阿佛的朋友。
2、《蒂科与金翅膀》中,蒂科为了得到朋友们的认可,舍弃了金翅膀。面对薇薇安的疑问(蒂科的朋友们的做法她一直不能接受)时,瑞妮的回答是超乎寻常的睿智:“我的意思是他当然可以这么希望……可是如果他的朋友们不喜欢,就不行。不然,他会变得很孤独。”在长着金翅膀变得孤独,还是变得普通但有很多朋友之间,薇薇安帮蒂科选择了后者。
至于阿佛——瑞妮说:蒂科没有阿佛这种朋友。
3、哥尼流从来不妥协,他从不担心自己是否会孤独,不管什么时候。薇薇安非常适时地把《鳄鱼哥尼流》带到了班级中,并开始思考一个大胆的设想:有没有可能在幼儿园的课程设计中注入这样一种文学色彩浓厚,而且周期漫长的智力活动呢?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自省能力,看上去不太适合幼儿园的孩子。但薇薇安决定试一试。
和孩子们共读《鳄鱼哥尼流》时,薇薇安试探着问:“假如哥尼流和蒂科跑去了阿佛的书里,阿佛的朋友们会认同哥尼流的绝活,也会同意蒂科长金翅膀吗?”瑞妮跳起来:“李欧.李奥尼肯定会这么干的!我们可以写信问问他!”
4、被贴上“孤独症”标签的奥利弗因为阿佛得到了“艺术家”的称号,来学校讲故事的家长威伦斯太太也不知不觉掉入李欧李奥尼的“网”里。随着对李奥尼作品阅读的深入,无论老师还是孩子,对书中人物的理解都在加深。
5、孩子们发给李奥尼的信得到了回音,分别来自出版社和85岁的李奥尼先生。高龄体弱的绘本创作家对于孩子们的发问无力一一作答,希望能得到理解和原谅。装满了用来收集打印出来的问题和孩子们画的画儿的“李欧.李奥尼之盒”,也就无法按原计划寄出。孩子们的悲伤无法掩饰。
6、薇薇安决定换一种方法继续李奥尼,因为他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了。《小蓝和小黄》带孩子们走进李奥尼的创作背景,并了解他的职业背景。这里,薇薇安对此书的质疑和瑞妮的激烈反应均耐人寻味。
瑞妮非常生气:“不可能!爸爸和妈妈不可能认不出自己的孩子!”“抱一下也不可能改变自己的颜色!我和柯芮就抱过,可是我们的颜色一点都没有变!”瑞妮和李欧.李奥尼展开了一场大对决,最后,5岁的瑞妮有在两个极端中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瞧,问题就在这里。他太老了,他的身体太——不太好,他弄错了,就这样。就是一个错误而已。”确实,如薇薇安所言,她是一个能够诠释作者的读者。
7、通过作品和作者对话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何况是要引领着一群5岁的孩子所进行的对话。薇薇安翻开了《一寸虫》,李奥尼曾亲自揭示了这个软弱可欺的小虫子背后的意义:“我要生存,我靠着告诉大家一些他们并非必须要了解的事活了下来。这就是一寸虫所做的事,他智慧地生存了下来。”
以下是薇薇安理解后的解读:
一条一寸长的虫子(她认为是李欧.李奥尼)说服了众多的鸟儿(很显然是那些广告商)不要吃自己,因为他可以帮助他们度量嘴、尾巴、脖子和腿的长度(用文字和图片来描绘产品)。可是,当夜莺坚持要他量自己的歌声(即一些极端的客户要求夸大或者美化自己的产品,甚至欺骗消费者)时,一寸虫边假装量着它的旋律,边一寸一寸地从它眼前跑掉了(由于受到这些苛刻的人不断地逼迫,李奥尼最终辞去了工作)。
可是孩子们呢?他们却有不一样的解读,布鲁斯非常难过地看着薇薇安:“对!他根本就不想做这种傻里巴叽的测量!就像我不喜欢什么‘看图作文’,可你一直说‘试试看,也许会觉得有意思呢?’结果我从来不觉得有意思!”于是,这本书折射出了布鲁斯的故事,在薇薇安的理解下,这条小小的一寸虫也成功地逃出了森林。
这里,我有个疑问,“看图作文”——这个说法是不是翻译上的问题?5岁多的孩子可以自己写作文了吗?是不是“看图说话”更合适?
8、瑞妮发现了《佩泽提诺》,引出了波兰移民来的孩子沃特画的小色块,是如此相似,也引发了薇薇安深深的自责和反思,李奥尼刻画“低人一等”感觉的技巧出神入化,而小p其实就是每一个刚刚进入这个班的孩子。小p所去的砰砰岛,实际上就代表学校。不期然,《佩泽提诺》变成了“沃特的书”。
9、因为《小黑鱼》,也因为来学校讲故事的瑞妮外婆,带出另一个层面的思考:种族问题。薇薇安的搭班老师妮莎非常适时地给孩子们带来猴神哈奴曼的故事,这个故事来自于古老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10、《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在重读到第三、四遍的时候,瑞妮提出疑问:为什么李奥尼的书里讲的差不多都是男生呢?性别问题——这是一个颇具时代意义的问题。薇薇安为孩子们解说李奥尼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并引导孩子们去图书馆寻找出李奥尼在1979年所创作的《音乐老鼠洁洛婷》。
11、瑞妮父亲来学校讲故事,引发了孩子们对死亡话题的讨论,瑞妮指着书架上李奥尼的所有书,问:“书里怎么从来没有人死呢?”
12、伯根老夫人来学校给孩子们讲故事,故事里有一棵安心树,引出李奥尼的1992年的创作《城市老鼠》,围绕这本书在瑞妮家展开的家庭讨论非常有意思,临睡前瑞妮对外婆说:“外婆,你忘了小黑鱼的事吗?他是小红鱼的领袖,小红鱼哦。这就是说,小黑鱼也可以成为其他颜色的小鱼的领袖。”
13、一年的李奥尼作品阅读临近尾声,孩子们的幼儿园生活也将宣布结束,李欧.李奥尼年所留下的墙上海报如何处置,孩子们和老师认真地讨论着。
书中,薇薇安的一段话特别触动我,摘抄如下:
孩子们每天都在追寻彼此的足迹,而我,即使用放大镜也无法完成这样的事情。也许,这么久以来,其实是我自己需要用持续一贯的故事,让李欧.李奥尼来帮我了解孩子们,了解我自己。
可以理解阿甲老师读罢后忍不住想找人分享的激动心情,花开有声,书中叙述的这一年会让你沉下心,去等待、去欣赏,去倾听花开的声音,安静的夜里一读再读,书后附着的小汉苗们的作品和鸟老师在李欧.李奥尼作品研讨会上的解读照片也屡次将我拉回温暖的回忆中,一如书桌上这杯清茗,残留着深夜为你泡茶的那人手掌心的余温,余香袅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