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人

(2013-11-12 23:03:27)
标签:

救命稻草

不好

带着

石雕

最优秀

分类: 随言乱语

老人

    楼住着一位老人,中风已有多年,自从我们2010年搬回珠海后,便每日都可见到他,一张轮椅一副拄拐,左脚完全变形,被绑上了厚厚的支架,整日瘫坐在轮椅上,偶尔会见到保姆搀着在院子里踱步,每一步都非常之艰难。几年下来,并无起色。

    老人脾性应该不太好,眼神虽不再清亮但你还能读出几分当年的犀利,这三年里保姆换了一茬又一茬,好在他家老太太乐观又开朗,不管啥时候都笑眯眯伺候着老头儿。

    老人基本不开声,来来往往的邻居他就这么沉默地看着,你若对他笑笑,他便对你点点头。日子长了,你却会读出他眼中有期待。

    无忧无虑如逗逗,每天上楼下楼时都会大声叫:“爷爷好!”老人便努力咧开嘴,努力去笑,眼神开始温热,依然不吭声。

    于是,每日逗逗一经过,老人的眼神便会追随而来,等着那一声脆生生的“爷爷好!”响起,一朵努力的笑会在他脸上迟缓的荡漾开来。

 

    区大门边的石凳上每天也坐着一位老人,气宇轩昂,常年穿着件洗得发白褪色的绿色军服,若天冷时,便在里面加一件陈旧的深绿色军用背心,从挺拔的体型上你会读到他旧日的骄傲。

    老人健谈,每次带着逗逗经过石凳边,老人便会拉过逗逗的小手问长问短,每一次都是相同的那几句:

    “孩子啊,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可别像爷爷那样不识字啊!”

     “孩子啊,你一看就是个好孩子,爷爷最喜欢好孩子!”

     ……

    老人一开口便是浓浓的东北口音,笑容满面时犹如一朵绽放的老菊花,粗糙的大手会一直摸着逗逗的脑袋,还给逗逗细心捋平衣领或裙角。

    老人的眼里只有孩子的存在。

    我试过很多次,若是我一个人走过石凳边,老人对我完全是陌生的,一种很坦然的陌生,即使你对他笑笑,他也不会回应的,他的眼神既空洞而又遥远,即使扫到了你也是会穿越过去的。

 

    晚下楼散步,靠近西北边的石亭子里也坐着一位老人,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小音箱,音量很大很清晰:“小喇叭开始广播了……”然后,年轻而又清脆的故事讲述声会不停地从音箱里往外蹦,伴着轻松而又活泼的配乐,愣是将老人的身影刻画得既孤单又落寞,昏暗中你并看不清他的面容。

    在这样的动态背景下,老人会一直保持静坐的姿势许久许久,通常我们散步回来了,他还一动不动,犹如石雕一般。

    逗逗大声唤他:“爷爷好!”没有一丝反应。我悄悄地告诉逗逗:“爷爷年纪大了,耳朵应该不好使,你若要和他打招呼,就要走过去,让爷爷看到你,他才知道你在和他打招呼。”

    记得有一晚,逗逗跑过去和老人打招呼,老人的开心反应让我难忘,一直不迭声的回应:“好好好!好孩子!你好你好你好!”声音很大,刺破夜空。

 

    应台在她的《1964》里做过这样的设想:

    如果,我们有这么一个灵魂很老的人,坐在讲台上,用和煦平静的声音跟我们这么说:
   「孩子们,今天十二岁的你们,在四十年之后,如果再度相聚,你们会发现,在你们五十个人之中,会有两个人患重度忧郁症,两个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五个人还在为每天的温饱困难挣扎,三分之一的人觉得自己婚姻不很美满,一个人会因而自杀,两个人患了癌症。

  你们之中,今天最聪明、最优秀的四个孩子,两个人会成为医生或工程师或商人,另外两个人会终其一生落魄而艰辛。所有其它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

    这样一段话,看尽沧桑饱经智慧。

    龙应台所设想的听众是十二岁的孩子。然而走过了3个十二岁,愚钝如我才真正读进去了最后这句:“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你若读懂,你会心惊。

 

    天,和家婆电话闲聊家常,得知一亲戚家的老奶奶刚刚去世,心里一紧,电话那头传来家婆的声音却很平静:“是喜丧,都挺好的,老人算是高寿了。”我在电话这头便有些黯然,每年回家都能见到的老人,忽然间也就这样走了。记得前几年去探她,已不会识人,也不便行走,见谁都是笑着点点头,眼神浑浊不再清亮。慢慢的,大家也就淡忘了她的存在,一晃几年一过,于是悄无声息地便走了。

    世间为舞台,冠笄皆伶人。人生这一出剧从开幕之时便注定是要落幕的,即使你自导自演的能力再强,你也还是会走到衰竭的那一步,没有退路,因为总是在不由自主往前走。一路上,你不停在相遇,不停在告别,然后不停在丢失,不停在遗忘。终于有一天,老到不能再老,你已经没有力量也没有智慧,一如陈丹青笔下晚年的木心。

    其中道理,龙应台在她的《明白》中倒是说的特明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心中渐渐有一分明白,如月光泻地。

    生命之力太强大,当你发现完全不可抗的时候,你便会妥协,然后下意识地找找对策。我所看到老人的孤寂,大都是孑然一人,没有人对话,没有人相搀扶,没有人能够给与符合他们那个年龄层的理解和体贴。

    于是,我便很认真去祈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并把这当作是我的救命稻草。

——于2013年11月12日深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