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亦池约摸两岁半的时候。一天晚上,我意外发现,小亦池独自闯进了纳凉的人群。我的小姑娘,肌肤雪白,胖乎乎的脸蛋,栗色的头发扎着两只朝天小辫子。应邻居们的要求,她同意为大家献歌一首。这可是破天荒的事情啊!连我的心都扑通扑通地跳起来,为她捏把汗。我生怕惊动了她,悄然立在暗处倾听她的歌声。…………她唱的是一首很长的成人歌曲,那时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的插曲,只听小亦池唱道:“东边有山,………………一个脚窝一支歌---”
我的小家伙,她居然一字不落地把歌唱完了!………………
邻居们热烈鼓掌,………………
这就是孩子天性的聪明在展示奇迹。一个两岁半的孩子敢于在大众面前,一口气把刘欢演唱的歌唱完,还在吐字和用气上注意到了认真的模仿,实在了不起。我不能不骄傲和喜悦,不能不一再地夸奖和赞美我小亦池的胆量和天赋。
这一个充满了自豪与亢奋的夜晚,我的孩子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大胆和奔放。………………
这是池莉的《来吧,孩子》中给人留下很深印象的一段描述。作为母亲,池莉的骄傲和自豪展露无遗。
同样的“奇迹”,在我们家小逗逗身上也上演了一把。
六一儿童节,小小(1)班准备的表演节目是舞蹈《咚吧啦》,正好妈妈们的舞蹈节目也是《咚吧啦》,只是表演动作不尽相同。
上周四晚上,准时去逗逗学校排练。
排练到一半的时候,逗爸带着逗逗来探班,中场休息的间隙,老师和家长们三三两两靠在一边闲聊,《咚吧啦》的音乐仍在继续,逗逗突然闯进排练室的中央,跟着节奏欢快起舞。
每个动作,姿态,表情都非常的认真且专注,正在休息的家长和老师都聚拢过来,赞叹,鼓掌,人越来越多,逗逗却丝毫没有怯意,反而表演的更加出色,其中有些动作竟然是妈妈们的排练动作:转身,单脚跪立,转头,单手拍肩,耸肩。。。。逗逗的表演顺利流畅,在场的舞蹈老师笑着伸出了大拇指,表扬她顶呱呱!
当音乐结束后,逗逗额头汗津津地扑进我的怀中时,有妈妈问:呀,这就是你的女儿啊?真不错!
有种喜悦和骄傲,从我的心底快乐荡漾,溢满整个心扉。
一些隐隐约约的疑问也从心底浮出,平日里我总担心逗逗有点内向,不够大方,不善于展示自己,所以才来参加这次的家长排练。可是逗逗刚刚的表现似乎完全推翻了妈妈的“定论”,但自己到底在担忧什么呢?
继续排练
……
结束时,老师委婉指出:妈妈们的表演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不自信,动作是背熟的,肢体语言很僵硬,而且表情僵硬,导致整体舞蹈无美感可言。
试问自己,原因在哪里呢?
很明显,是心态放不开,导致动作拘谨。心里总觉得自己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能参加已经是勇气可嘉,结果如何那就听天由命。不是有句话叫“重在参与”嘛。
想到当初豪言壮语表态说自己决定参加逗逗学校六一表演时的初衷是为了通过大方展示自己来成为孩子学习的最好榜样时,不禁有些赧颜。
当初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我到底有没有认真想过我会展示一个怎样的自己?虽然总能找到“合理”的解释理由:重在参与。但是为什么这种参与却总是流于形式?
逗逗出色的表现无意中提醒了自己: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时候是在强调一种姿态,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总觉得什么都是为了孩子而付出,现在想来这是一种错误的心态,而且这种心态无形中会强加给孩子过于沉重的“爱”。
孩子表现出色的时候,我们觉得理所当然,因为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孩子表现不佳的时候,我们患得患失,总担心孩子从此不如别人优秀。
在这样那样的“关怀”下,逐渐,孩子变成了为我们而活。而我们,却仍在强调自己为了孩子倾其了所有,牺牲了一切。
从十月怀胎开始,一种不可言喻的骨肉至亲之情就将我们紧紧拴在了一起。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确实倾注了许多,但我们应该试图轻松一些,再轻松一些,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总是担忧的眼神,他们更需要一个快乐和自信的空间,别让我们的付出成为孩子的负担。
成长是快乐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成长。
初夏午后晴朗的天空犹如我此时的心情,
清爽明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