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救助这孩子,仨问题挺纠结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 |
这个15岁男孩在街上乞讨,他说,妈妈“跑了”,爸爸不管他,老乡带他乞讨
金州区义工队想帮助他,却不知道哪里才是好归宿,是让他上学还是务工
文/本报记者 唐枫
上周六,金州区义工队长孙元庆路过当地向应广场时,遇到了正在乞讨的15岁男孩小斌(化名)。义工的责任感让他接近这个孩子。而当义工们打算对小斌展开救助时,却发现有一系列棘手的难题。“虽然我们愿意出钱出力出时间,但救助小斌的问题远超出这些……”孙元庆显得有些无奈。
一碗热面,让孩子道出实情
“叔叔阿姨,给点钱买饭吃吧。”上周六下午5点多,孙元庆路过金州区向应广场时,发现了正在乞讨的小斌,由于这种乞讨方式太“老套”,整整一天,小斌说他没讨到一分钱。“我一看这小男孩虎头虎脑胖乎乎的,穿戴也还不错,和一般的乞讨者不太一样。”孙元庆开始和这孩子攀谈起来。可男孩显然是被训练得很好,问了半天,对自己的情况没透露半个字。
见孩子当时还没吃饭,老孙领他到附近的餐馆。一碗热汤面、两个鸡蛋,男孩很快吃个精光。吃饱后,他才跟这个叔叔熟络起来。
男孩说他叫小斌,家住金州区亮甲店街道葛麻村,今年15岁了。一年多前,妈妈跟别人“跑了”,再没回家,而爸爸总打他,也不管他。于是半年多前,小斌离开家,开始自己讨生活。在亮甲店一带捡破烂、要饭晃悠了大半年,还在当地救助站待了一个星期。后来,碰到一个“好心”的老乡。老乡告诉小斌,他在金州区一个车场看车,要把小斌带到城里去,小斌就高兴地跟着走了。
那人先把小斌带到一个汽车修理厂当小工,一个星期给他30元钱。干了一段后老乡又带他来到向应广场,叫他专门跟过路人要钱,并让小斌把每天讨来的钱交出来由他代为保管,他供小斌吃住。每天早上,老乡把小斌送到地儿,晚上再接回去。
救助难题一:是解救还是打扰?
听完小斌的讲述,随后赶来的义工王海滨第一反应就是要把指使小斌乞讨的幕后“老乡”抓出来。“联系派出所,最好能拘留他几天,好好教育教育。”可义工们转念一想,有这个人在,小斌还算有个稳定的生活,如果真抓了这个人,那小斌送到哪呢?而小斌本身也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不希望义工抓了自己的老乡。于是,救助小斌的第一个难题出现了。
小斌说,自己以前在金州区救助站呆过一个星期,有吃有住,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就是救助站。义工们联系救助站得知,由于小斌有家有父亲,他住了一周后,救助站就按照规定联系葛麻村治保主任将孩子领了回去。在家呆了不到一天,小斌就又被爸爸赶了出来。小斌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除了回家,他没有更好的去处,可小斌说爸爸已经不要他了。
救助难题二:15岁,该不该上学?
“看到这孩子还这么小,我们想让他继续读书。”孙元庆说,但一说读书,小斌的头就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坚决不去。“他现在也过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自己又不想再读书,我们也不能强迫他。”第二个难题又出现了。15岁,年纪还小,除了读书,还能干什么呢?通过和亮甲店派出所联系,记者得知,小斌家情况的确如他讲的那样,并且他从小就不喜欢读书,比较调皮,偷过自行车,还把邻居家草垛点着过,他爸爸知道后一顿暴打,后来干脆不管他了。
如果小斌愿意,义工们想联系技术学校之类的,这样孩子既可以学门技术,又暂时有了地方安置,可现在小斌的状况,想找到学校接收也很难。“即便找到学校,他还可能和过去一样跑了。”义工们很替小斌发愁。
救助难题三:
想务工,谁敢雇用童工?
“不读书总得自食其力吧,我们有个义工自己有工厂,想让这孩子去打杂,每个月给他千八百元钱,小斌可以自己生活,孩子也愿意。”老孙说,义工想法是好的,但这样做算是雇用童工,追究起来,可就好心办了坏事。
“我们总想找到一个办法,既能满足孩子的意愿,又有利于他的身心成长。但直到现在,都没有好的办法。”找到记者时,孙元庆等几个义工还在为小斌的事挠头。当天义工和小斌聊到很晚,可能见有人在,本来早该来接他的老乡一直没有出现。记者第二天到向应广场,已经找不到小斌的踪影。大家猜想,应该是老乡把他带到别处乞讨了。“我们应该能找到他。”几个义工并没着急再找到小斌,而是先考虑哪里才是这孩子的真正归宿。
律师观点
小斌可起诉父母索要抚养费
辽宁同泽律师事务所康振宇律师认为,小斌可从多个方面解决自己的问题。首先,小斌可在义工的帮助下,到法院起诉其父母,索要抚养费,让父母对自己承担教育、抚养义务。其次,小斌可以向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慈善机构申请帮助;也可以向自己户口所在地的社区、街道申请提供生活救助。康律师表示,小斌可以参考以上这些办法,在义工的帮助下,考虑解决问题的途径。
(本文来源:大连晚报 )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img07/end_i.gif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