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生活之友◈ |

从更长的人生尺度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先是感到越来越不幸福,然后在快50岁的时候到达人生低谷,随后幸福感逐渐回升,总体上形成一个U形。
2020年一开始,新冠肺炎疫情让不少中国人体验了一个将会印刻在人生记忆里的特别的春节。不论是已经被病毒纠缠的人,还是更多因疫情被困在家里的人,都可谓百感交集。
虽然对于诸如此次全球疫情究竟到什么时候才能最终结束这样令人迷茫的问题,还没有明确答案,但是把视线放长,一个人一辈子大概率将经历怎样的心境变化,却是有一些规律可以参考的。2020年1月,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大卫·布兰弗奇发布的研究就再次强调:人生的幸福曲线是U形的。
人生低谷在接近50岁的时候
按照布兰弗奇的最新研究,U形曲线的最低点,对发达国家来说,大约是47.2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则约为48.2岁。也就是说,从更长的人生尺度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先是感到越来越不幸福,然后在快50岁的时候到达人生低谷,随后幸福感逐渐回升,总体上形成一个U形。
这项研究发布在美国私立非盈利经济研究机构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官网上,是基于对包括中国在内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完成的,其中发达国家有近40个。其结论是在控制了教育、婚姻和工作状态等变量下得出的。即便不控制变量,U形曲线也十分普遍——不管相应国家的中等收入情况是高是低、人的预期寿命是长是短。
其实,类似的结论并不是最新得出的,关于U形幸福曲线的现象已争论多年。布兰弗奇等人早在2008年就发表过关于U形幸福曲线的结论,并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在那之前和之后,也都有不同观点出现。质疑U形曲线的观点主要集中于:当时结论数据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样本量代表性不足,而发展中国家整体上预期寿命低于发达国家,很可能会影响年龄与幸福的关系;还有,就是经济学家研究这类偏心理的问题是否合适。
基于这类考量,布兰弗奇重新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使用了更多数据,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并对不同地区幸福感的测量方式进行了比较。在这些既往的调查中,关于幸福感的问题主要是这样提出的:总体来看,你在这些日子里有多幸福?你对现在的生活的满意程度如何?通过4种甚至10种不同程度的答案,了解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受。在很多国家,都有定期开展综合社会调查的惯例。比如在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有这样的社会调查,通过时间上纵向的对比,能够察觉出一些整体社会心态的变动。
最新的研究再次发现U形曲线普遍存在。不论是用幸福度数据还是满意度数据,不论参与调查的人的答案有几个梯度,结论是稳定的。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得出了类似的最低谷数据,即接近50岁。
U形规律的普遍性
U形规律的普遍性不仅仅限于此。早在2012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心理学家亚历山大·维斯等人曾对500多只猩猩等类人猿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它们幸福感的轨迹也是U形的。对猩猩幸福感的测量,由熟悉它们的人的主观感受来判定,主要看它们的情绪是积极还是消极、与同伴共处时是否感到快乐、是否实现了它们的目标,同时要求评分者本人换位思考,如果自己像被评分的类人猿那样生活一周是否感到快乐。这一研究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在类人猿中发现U形幸福曲线,让人们对幸福感有了更多的解释。研究者相信,U形幸福曲线非人类独有,意味着人类社会和人的生活只能部分解释这一现象,还有一部分可能要归结到人猿共通的生物学因素上。对于这些结论的理解,可能内含着增强幸福感的路径,这有待更多相关的跨学科研究去解读。
就人类社会的U形曲线而言,社会因素的剖析线索相对更多。布兰弗奇在对不同变量分析后发现,按年龄展开的这段U形曲线,可能不只适用于幸福感。在欧洲,通过对与个人经济状况相关的一些因素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等的分析,也能发现U形曲线。而在非洲,生活标准这个因素起到了同样的效果。这些意味着,在到达U形最低点时,与感受到的不太幸福相对应的,还有对经济状态和生活标准等的不满意。
所以会出现控制与不控制变量,整体结论差不多这样的现象。不过,即便如此,教育、婚姻、失业情况等作为影响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在最新研究中还是被考虑到了。低教育程度的人通常最容易受经济衰退的冲击,他们一旦失业,幸福感便会很明显地受到影响。而已婚者则整体上比单身者幸福程度高,正在闹离婚或分居的人,也更容易说自己不幸福。
布兰弗奇其实还同时做了另一项关于不幸福的最新研究,聚焦绝望、孤独、伤心、抑郁、不自信、失败感、紧张等大量负面情绪状态,探究不幸福感与年龄是什么关系。结果发现是山形曲线,也就是反U形:人到中年,最不幸福。这一反一正,将中年这个特殊人生阶段的特点反映了出来。
“中年危机”为何触底反弹
现在,人们早已习惯将上述现象称为“中年危机”。中年危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奥特·杰奎斯,在其1965年发表于《国际精神分析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他受英国作家理查德·丘奇传记中关于人快到40岁时忧虑、倦怠等心态的描述的启发,研究了一批名人的人生轨迹,发现像莫扎特、拉斐尔这样的人,过了35岁、不到40岁就去世的现象很是普遍,对创造性的工作影响很大。
他进而将35~65岁界定为中年危机时期,认为这个时期人们的状态会快速变化,会对现状不满、对未来担忧。
中年危机的概念在全世界被人们广泛接受,证明了这一概念的生命力。如同U形幸福曲线所发现的,这一时期的转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人们对此充满好奇。
“中年危机”为何能触底又反弹呢?
布兰弗奇觉得,触底是因为四五十岁的人在面对不利环境时更脆弱,对家庭破碎、失业、低教育程度的人,还有残疾人来说,尤其如此。但之所以会反弹,与这一阶段的另一类环境特征有关——经历了前面几十年的摸索,四五十岁的人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已经适应了,年轻时的那些远大理想该死心的也死心了,加上会更多地开始经历周围同龄人去世这样的不幸,对比着就有了一种后半生岁月静好的满足感。
对比确实是一个看待社会心态的关键因素。“不患寡而患不均”,收入等方面的社会不平等已被证实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周围人的收入情况对个人的刺激尤其明显。作为经济学家的布兰弗奇,在各类调查数据中特别看到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给人们的幸福感所造成的冲击。
当然,还需要指出的是,U形的人生幸福曲线,尤其是它的反弹,也可能会受到调查中幸存者效应的影响。幸福的人总体上活得久,特别不幸福的人可能过早地去世了,从而使得年龄大的人总体上看起来更幸福了。这也提示人们理性地看待类似结论,U形曲线只是一种整体上的趋势。对个人而言,尤其是将时间尺度缩小之后,人们短时间内很可能感受到的是起起伏伏,或者根本没有特别强的人生波动,这辈子就过去了。
就像处于新冠肺炎疫情中,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心灵曲线。在从现实通往未来生活的路上,这构成了我们人生的一个片段。
(摘自《南方周末》,来源《发现》,作者:王江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