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有个著名的擦鞋童,如果某段时间生意兴隆,他便卖出股票;如果某段时间生意萧条,他便买入股票。
中国有个著名的看车老太太,如果某段时间营业部外门可罗雀,她便买入股票;如果某段时间自行车爆棚,她便果断卖出。
无论国内国外,有一点是共通的:人性。
任何市场底部,都是卖出来的。任何市场顶部,都是买出来的。当所有人都看空的时候,市场还能怎么跌?当你跌不动的时候,唯有上涨一途。所以,混迹于股市的流派中,赫然便有一个市场情绪流。
这种市场情绪指标在市场拐点处的指示作用往往比较显著。尤其是新股发行市盈率、新股破发率以及估值三个指标。
进入6月下旬后,市场迅速升温。短短三周时间,市场反弹近200点。那么,从市场情绪的角度回看这种反弹是否具有必然性呢?
新股发行市盈率
2008年以前,新股发行是有估值红线的,一般来说,证监会内定的IPO估值上限为30倍。因此,新股发行估值并不能良好反应出市场情绪。
2008年11月至2009年6月间,面对史无前例的08年大熊市,新股发行暂停。
2009年5月22日证监会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形成进一步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从此之后,证监会不再内定新股IPO的估值上限。但是相应加强新股认购风险提示,要求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应当刊登新股投资风险特别公告,充分揭示一级市场风险,提醒投资者理性判断投资该公司的可行性。同时要求证券经营机构应当采取措施,向投资者提示新股认购风险。
从此,新股发行市盈率正式成为市场情绪的同向指标:
2009年6月,新股IPO平均市盈率32.89倍,此后一路上扬,2010年1月出现第一个小高点66.86倍;
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市场下跌,新股IPO平均市盈率跟随市场一路下滑至42.825倍;
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市场稳步走高,新股IPO平均市盈率跟随市场一路上扬至历史高位75.87倍;
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市场低迷,新股IPO平均市盈率跟随市场一路下滑至28.83倍;
过去两年,新股发行的估值变化至少反应出以下几个规律:
第一,市场情绪取决于市场涨跌趋势;
第二,2011年6月,新股发行市盈率创下市场定价发行以来的新低,暗示当前市场情绪处于近两年来的低位;
第三,从IPO市盈率指标的角度观察,近6个月市场情绪从乐观向悲观转化的速度,远快于2010年1至7月;
在没有监管压力的条件下,出现28.83倍首发市盈率,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结果背后,是断崖式下跌的市场情绪。短短半年时间,市场完成了从相对乐观向极度悲观的转变。这种速度,似乎只有2008年戴维斯双杀下的市场可以比拟。
正常来说,如此悲观的市场情绪,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于是,从6月末开始,出现了一轮明显反弹。
新股破发率
观察市场情绪,新股破发率也是不错的窗口。
我们选取2009年之后的数据做分析,之所以放弃09年之前的破发率数据,是因为09年前新股发行有估值红线。
去年上市349只新股,破发的只有24只,占比6.8%,当月上市新股平均涨幅42%;今年1季度上市90只新股,破发27只,占比30%,当月上市新股平均涨幅跌至13%;今年4月份上市24只,破发16只,占比67%,当月上市新股平均涨幅跌至1.64%。5月份上市25只,破发11只,占比44%,当月上市新股平均涨幅为6.38%。
以1/3破发率为分水岭,我们姑且认为高破发率代表市场极度悲观。
从去年到今年,有三个月份曾经出现过如此不堪的情形。第一次是2010年5月,此后从7月份开始反弹。第二次是2011年1月,此后2、3月份反弹。第三次是2011年4月和5月份,这一次,也不例外,从6月下旬开始,市场出现了一轮上规模的反弹。
估值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估值是市场情绪的结果。当悲观情绪占上风时,估值中枢不断下行,反之亦然。
至2011年6月中旬,沪深300估值水平仅为市盈率14.04倍,低于2005年的18.68倍,略高于2008年的13.36倍。我们无法下结论说当前的估值水平就是底部,但是,我们可以做出的比较是2011年与2008年没有可比性。指望市场一路跌破2008年的估值低点,或许并不现实。
但是,即便存在明显的估值支撑,在B股下跌的拖累下,A股持续下滑。6月13日,A股沪深动态300市盈率13.26倍(仅低于2008年低点),B股估值较A股至少低30-40%,以张裕为例,A股市盈率35倍,B股只有26倍。
虽然现在回头看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但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逻辑是:如此之低的估值,无论是B股还是A股,向下空间已然有限,因为,股票如此便宜,持有者的卖出意愿已经跌至低谷。
回望与感触
站在2011年6月中旬的任何一天,面对极度悲观的市场情绪,我们即便无法确知底部会出现在哪一天,但我们可以鼓起勇气猜测的是:离底部或许已经很近,快则6月,慢则下半年,出现上规模反弹概率很大。可惜,事与愿违,那时候,耳中充斥的几乎都是悲观声音。
站在2011年7月上旬的现在,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半个月内恍如隔世的市场表现,最深有感触的一句话来自沃伦.巴菲特:“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是贪婪”。[招商银行高级宏观与策略研究员 徐彪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1年07月08日 06:18 AM]
——》点击查看草根博览更多原创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