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荻港古村
标签:
南浔荻港三斋堂演化寺南苕胜境 |
荻港村是杭嘉湖平原上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村。因河港两岸芦苇丛生而得名,自古有“苕溪渔隐”之称。全村面积6.3平方公里,中心村面积1.3平方公里,总人口4126人。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
荻港,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有市级文保单位三个,市级文保点四个。庙前桥、秀水桥、隆兴桥、馀庆桥等记载的31座古石桥,桥桥有别;章家三瑞堂、吴家礼耕堂、朱家鸿志堂等50座堂,名居之萃;还有那平铺着的石板路,纵横交错。荻港蕴含着典雅大气的古村气质,兴建于史称乾嘉盛世的南苕胜境;嘉庆帝御赐“玉清赞化”的金匾、耕读文化代表名噪一时的积川私塾;残照烟柳的千年古刹演教寺;门前宋代石狮、百年梧桐的总管堂;沿运河建于清代的约500多米外巷埭到临市河而建约1000多米的古老街市里巷埭。
荻港,传承了千百年来的鱼文化,每年举办的鱼文化节促进鱼民俗风情继承和弘扬。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的桑基鱼塘,已成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还有器乐表演《江南丝竹》、荻港渔庄“陈家菜”、民间山歌《十房媳妇》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上摘自百度百科,以下同)
荻港面积虽不大,但景点众多,一般需要半天逛完。荻港的一大特色是土著居民还在,比那些纯商业化的古镇古村强。只是限于时间,我没能品尝当地的传统美食,比如湖州小馄饨。当年我离开湖州到杭州上学后,每次假期一回湖州老家,舅舅就让表哥表弟们带我到街边小店先来碗小馄饨,或者直接到“周生记馄饨店”吃大馄饨。那时周生记馄饨店门口还挂着“地方国营”的牌子。
离开荻港时,我在村里小店买了500毫升的冰雪花啤酒,价格3.5元一瓶,很厚道。

始建于乾隆年间的长春桥通往“南粜胜境”。南苕胜境创建于乾隆年间(1769年——1778年),里人朱熹后裔朱春阳,章氏望族集资建造。南苕胜境有嘉庆御笔“玉清赞化”御碑亭,太子少保朱珪的“积川书塾记”碑亭,御书额恭记碑。楼亭台阁、回廊绕环、水池津梁、奇石清流、梅林点染、花竹幽影,主建筑为积川书塾、祖师祠。南苕胜境多次遭毁损,现原貌修复,乾隆年间建造的八卦池、五孔架桥梁,全国少有:五孔长桥走一走,人寿超过九十九。



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建立御碑亭。御碑上“玉清赞化”是嘉庆皇帝御书,碑高3.38米,宽0.85米,厚0.29米,太湖石石质,碑额上方刻篆书,“御笔”方框印篆书“嘉庆御笔之宝”。 赞化者,赞天地之化,即以赞也。德以成人开万物祖,诚能立极作百世师,即以化也。皇帝御笔的“玉清赞化”御碑亭的建立,南苕胜境更是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


四面厅基台遗址


总管堂系荻港吴氏望族首富吴元菊重资重建于嘉庆年间。占地二千多平方米。建有大殿、戏台、看楼。大殿内塑立三个神像是宋代金国押粮官赈军粮救灾民的善举。受帝王加封都天安乐王的三个王爷。民感千秋,每年正月初四隆重庙会,每年初一月半敬香祭恩。大门前屹立一对宋代石狮,凝聚着千年历史。


演教寺初名“兴福院”,始建于唐晚五代十国(公元955元),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重建,治平两年(公元1065年)定名“演教寺”。建筑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有山门(问津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原大雄宝殿匾额系严嵩亲笔。大殿上塑立“八仙”神像,是宋代全国独有的“佛道一家”的创举,佛教活动的中心。门前屹立“明崇祯、清康熙”二块治安禁示碑。1999年经湖州市宗教管理局批复重新开放。


外巷埭。建于明清时期,紧依京杭大运河之西线—官河,沿河而建廊下街南北走向,全长五百余米,进深十五米左右,在无船路不通,水路交通兴盛时,各类店铺、商行皆聚于此。有彩云楼,今夜月、泰源堂、百乐堂、正泰店,丝行、鱼行、米行等和轮船码头。随着水运客轮衰退,公路交通发展,外巷埭商业街,旧房、廊屋还保留完整,成为镇商业繁荣历史见证。


里巷埭建于明清,全长六百余米,依里巷埭市河而建,并与钞田弄、陈家弄、沈介弄、牛弄等巷弄贯通,小巷弄隐居原有章、朱、吴望族,鸿远堂、礼耕堂等名宅,一河四桥,东安桥、积善桥、秀水桥、中市桥(木桥头),两边商店林立,有茶店、服装店、点心店、日用商店……现为村商业街,是古村小桥流水人家风貌展示。



一元茶馆历史上是荻港古村百年茶馆“聚华园”,创建于清代。主人潘平福夫妇传承水乡茶馆特色,开设早茶(凌晨3点开始)、饭茶。茶水费只收一元钱,著名书法大师王似锋受之感动,题“一元茶馆”匾赞之。传统的茶馆,本土的水乡风味,是荻港古村的又一文化遗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