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遗都江堰游记

标签:
都江堰鱼嘴宝瓶口泰安古镇青城山后山 |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摘自百度百科)。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碑亭

鱼嘴。鱼嘴位置选择的科学性:在岷江上利用河心州的淤滩修建分水工程,可以将宽阔的岷江河道缩窄,将河道形势由宽浅式转化为窄深式,一方面有利于非汛期沱江口的进水,另一方面,利用凿开的宝瓶口将汛期的洪峰引进成都平原,可以最大限度地削减岷江洪峰对沿途带来的洪水威胁。

安澜索桥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

泰安古寺是青城山现存佛教寺庙中最悠久者。大雄宝殿是泰安寺的主殿,也是寺内最大的殿堂。殿前有宽阔的月台,殿顶梁架构造雄伟,殿内斗拱形制多样,是一处具有民族传统的木构建筑。殿内,正中有五尊金身如来佛像,人称五方佛,是金代原作。大雄宝殿它是泰安寺殿宇中惟一未被战火毁灭的辽代建筑。大殿立在高达3.3米的台基上,月台上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造的牌坊和钟鼓亭。大殿面阔7间,40.7米;进深5间,25.5米,单檐五脊顶。殿顶当心间有八角形藻井,内围列有两层斗拱,下层为七铺作,上层为八铺作,由下而上层层叠收。殿内亦采用减柱法配列支柱,空间开阔。